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成语注音:ㄙㄧˋ ㄏㄞˇ ㄓㄧ ㄣㄟˋ ㄐㄧㄝ ㄒㄩㄥ ㄉㄧˋ
成语简拼:SHZNJX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四海之內皆兄弟成语日文四海兄弟(しかいけいてい)
成语解释
四海:指全国。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成语用法
作分句;指亲如一家
近义词
四海皆兄弟
成语示例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收了罢。▼明·徐渭《英烈传》第六回
成语造句
(1)本文旨在对《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东方思想元素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了解布宁艺术创作的宗旨和特色。
(2)但是如今的情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受到了那些现在还没有,至少在希望着不久就会掌权的人的攻击。
(3)方方不会写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最后一个字。
(4)华油二中的富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
(5)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几个大字。
(6)琳灵哥哥给玲蕴和欣昱讲解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故事。
(7)妙妙写不出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导致语文测试只有97分。
(8)我们有几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包括沙博理的“沼泽暴徒”,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Alex和JohnDent-Young的“梁山沼泽”。
(9)这一期间布宁创作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著名小说。
(10)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瑾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四海为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兄弟兄弟:1、哥哥和弟弟:兄弟二人◇兄弟单位;兄弟国家。2、<轻><口>(1)弟弟。(2)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3)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海海:hǎi 1、<名>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名>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名>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海客] 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内内:nèi 1、<名>里面;内部。《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又] 特指朝廷内或国内。《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又] 指家庭内部。《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名>内心。《赤壁之战》:『而内怀犹豫之计。』3、<名>内室;特指皇宫。《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4、<名>女色。《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5、<名>妻妾的泛称。后专指妻,如南朝人徐悱有《赠内》诗。今人也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的。[引] 妻子一方的亲戚,如『内兄』、『内侄』。nà<动>同『纳』。接纳;收容。《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旨,内狼于囊。』《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内嬖] 受君主宠幸,又指君主宠幸的人。[内阁] (1)明清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高诸殿阁大学士,因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名内阁。(2)内堂,贵族妇女的卧室。[内省] 宫禁之内。[内传] 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叫外传。如关于《诗经》的就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传记的一种。以记述轶闻趣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二》有《汉武内传》等。
皆皆:jiē 1、<副>全;都;尽。表示范围。《论语》:『过也,人皆见之。』2、<副>一起;同时。表示时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与子皆行。』
兄兄:xiōng 1、<名>哥哥。《管子·心术》:『亲如弟兄。』[引] 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兄知之,勿为他人言也。』kuàng 1、<副>通『况』,更加。《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纵也。』2、<连>通『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
弟弟:dì 1、<名>弟弟。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名>泛指同辈中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3、<名>次序;等第。《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4、<副>尽管;只管。《史记·孙膑传》:『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tì<动>『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兄长。《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海海:《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呼攺切《集韵》《韵会》许亥切,□音醢。《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又环九州为四海。《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前汉·东方朔传》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经》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广韵》禹贡徐州之域,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汉为东海郡。后魏为海州。又《韵补》叶虎洧切,音喜。《诗·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陆云·陆丞相诔》靖共夙夜,匪宁匪处。经始绵绵,滂沱淮海。《集韵》或作□。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内内:《子集下·入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奴对切,馁去声。《说文》入也,从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韵》中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又《前汉·鼂错传》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注〉二房也。《韵会》房室曰内,天子宫禁曰内。汉制,天子内中曰行,内犹禁中也。唐有三内,皇城在长安西北隅,曰西内。东内曰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南内曰兴庆宫,在东内之南。又五内,五中也。《魏志·王浚传注》闻命惊愕,五内失守。又职内,官名。《周礼·天官注》职内,主人也。若今之泉所入,谓之少内。又河内,地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又《集韵》《正韵》□儒税切。同汭,水相入也。或省文作内。又《正韵》同枘。《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调其凿,内而合之。又《正韵》奴荅切。同纳。《孟子》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考证:(《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北。)谨照原文冀北改冀州。
皆皆:《午集中·白字部》《唐韵》古谐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谐切,□音街。《说文》俱词也。《小尔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郑康成读皆如懈,非。又《字汇补》居之切,音箕。《前汉·孟喜传》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师古注》荄,音皆。古皆荄与箕音同。又叶举里切,音几。《诗·周颂》以治百礼,降福孔皆。〈传〉皆,遍也。与偕通。《荀勖东西厢歌》降福孔偕。《说文》白字两见,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即自字。皆字载自部中,则应从白。《集韵》或作皆,非。
兄兄:《子集下·儿字部》《唐韵》许荣切《集韵》《韵会》《正韵》呼荣切,□虩平声。《说文》长也。《通论》口儿为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薀》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诲之。《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玉篇》昆也。《诗·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卫篇》善气迎人,亲於弟兄。又《集韵》《韵会》许放切《正韵》虚放切,□音贶。《前汉·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注〉师古曰:兄读曰况。又《诗·大雅》不殄心忧,仓兄填兮。〈注〉仓兄与怆怳同。〈又〉职兄斯引。〈注〉兄怳同。又与况同。《汉樊毅华岳庙□》君善必书,兄乃盛德。〈注〉兄与况同。《管子·大匡篇》召忽语管仲曰: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又《说文》况贶皆以兄得声。《白虎通》兄,况也。兄况于父。今江南北犹呼兄为况。又虚王切,音荒。《诗·魏风》陟彼冈兮,瞻望兄兮。《晋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通雅》谓兄为况,本於荒音。《释名》兄,荒也。荒,大也。青徐人称兄曰荒。又《正字通》方音读若熏。义同。
弟弟:《寅集下·弓字部》《广韵》徒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待礼切,□第上声。《说文》朿韦之次第也。《释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广韵》今为兄弟字。《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书·君□》惟孝友于兄弟。又与悌通。《广雅》弟,顺也,言顺於兄。《礼·曲礼》僚友称其弟也。又易也。《广韵》恺悌,一作岂弟。《诗·齐风》齐子岂弟。〈传〉岂,乐也。弟,易也。又《广韵》特计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音第。义同。◎按《集韵》以兄弟、岂弟之弟为上声,孝弟之弟为去声,据《广韵》荠、霁二韵,弟俱训兄弟,霁韵悌训孝悌,又上声。宋礼部韵,悌训恺悌,上去二声通押。则兄弟、岂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