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fēn wǔ liè成语注音:ㄙㄧˋ ㄈㄣ ㄨˇ ㄌㄧㄝ ˋ成语正音分,不能读作『fèn』。
成语简拼:SFW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四分五裂成语辨形裂,不能写作『烈』。
歇后语:一个西瓜切九半;一个碟子摔九块成语谜语一块变九块
成语英文:disunited成语日文しぶんごれつ成语法文se démembrer成语德文aus den Fugen gehen
成语解释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成语释义
四方受敌,国土易被分解割裂。语出《战国策·魏策一》。後用『四分五裂』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团结。△『高枕无忧』
[成语辨析]
四分五裂和『支离破碎』;都有『不完整的意思。但四分五裂偏重于『分裂;分散;』形容不能统一;『支离破碎』偏重于『零乱;不完整』损失很大。
成语用法
一、[义]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团结。[类]用在『溃散瓦解』的表述上。[例](1)满清末年,由於列强入侵,使中国陷於四分五裂的状态。(2)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四分五裂,分崩离析。(3)像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团体,任谁都无法对它产生向心力。(4)眼看国家因为权力斗争而四方五裂,有志之士莫不忧心忡忡。(5)由於管理不善,使得内部员工四分五裂,那家公司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政治等。
近义词
四分五落、四分五剖、五裂四分、分崩离析、土崩瓦解、豆剖瓜分、七零八落、瓜剖豆分、支离破碎、大卸八块、五零四散、零零散散、瓜分鼎峙、七棱八瓣、一鳞半爪、一盘散沙
反义词
金瓯无缺、万众一心
关联成语
四分五剖、五裂四分、四分五落
成语接龙
1、四分五裂→裂地分茅→茅室蓬户→户曹参军→军不血刃→刃迎缕解→解衣抱火→火灭烟消→消息灵通→通衢广陌→陌路相逢→逢山开道→道尽涂殚→殚财竭力→力屈计穷→穷且益坚→坚韧不拔→拔地倚天→天下莫敌→敌国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冤摘伏→伏法受诛→诛求无厌
2、四分五裂→裂石流云→云兴霞蔚→蔚然成风→风飧水宿→宿水餐风→风流罪犯→犯上作乱→乱臣贼子→子夏悬鹑→鹑衣鹄面→面似靴皮→皮里阳秋→秋色宜人→人世沧桑→桑枢韦带→带罪立功→功成名就→就虚避实→实获我心→心神不宁→宁缺勿滥→滥竽充数→数一数二→二话不说
3、四分五裂→裂土分茅→茅室蓬户→户枢不蠹→蠹居棊处→处之怡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胆→胆大于身→身轻言微→微过细故→故土难离→离析涣奔→奔走钻营→营营逐逐→逐末弃本→本支百世→世道人心→心照不宣→宣化承流→流言惑众→众寡悬殊→殊言别语→语不惊人→人存政举
4、四分五裂→裂眦嚼齿→齿若编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鹤成仙→仙风道格→格不相入→入文出武→武偃文修→修短随化→化险为夷→夷然自若→若涉渊冰→冰解冻释→释回增美→美如冠玉→玉液金浆→浆水不交→交浅言深→深山密林→林下风范→范水模山→山河表里→里外夹攻
5、四分五裂→裂眦嚼齿→齿牙春色→色若死灰→灰烟瘴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态万千→千里之志→志在千里→里通外国→国仇家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尾街头→头头是道→道而不径→径情直遂→遂心快意→意前笔后→后生可畏→畏死贪生→生知安行→行藏用舍→舍道用权
成语示例
(1)《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於韩,则韩攻其西;不亲於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2)《战国策·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於韩,则韩攻其西;不亲於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源)
(3)《宋史·卷二七四·卢怀忠列传》:『江陵四分五裂之国,今出师湖南,假道荆渚,因而下之,万全策也。』
(4)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严复《论世变之亟》
(5)《朱子语类·卷一二二·吕伯恭》:『伯恭门徒气宇厌厌,四分五裂,各自为说,久之必至销歇。』
(6)唐·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曹、马以还,曾何足拟,四分五裂,朝成暮败,其间虽晋平吴、蜀,隋举梁、陈,混并未几,危亡荐及。』
(7)宋·杨万里〈千虑策·君道上〉:『隋文帝取周取陈,以混二百年四分五裂之天下。』
(8)唐·柳宗元〈龟背戏〉诗:『四分五裂势未已,出无入有谁能知?』
(9)由於管理不善,使得内部员工四分五裂,那家公司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
(10)眼看国家因为权力斗争而四方五裂,有志之士莫不忧心忡忡。
(11)像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团体,任谁都无法对它产生向心力。
(12)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四分五裂,分崩离析。
(13)满清末年,由於列强入侵,使中国陷於四分五裂的状态。
成语造句
(1)“我们帮忙维护着此地的安全,当我们来领工资时,我们的身体就被炸得四分五裂,该死的基地组织,”他大声叫嚷着。
(2)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四分五裂”几个大字。
(3)大双不会写成语“四分五裂”的最后一个字。
(4)当它四分五裂的时候,就会回到原来的那些部分。
(5)登奶奶给孙子讲解了“四分五裂”的成语故事。
(6)东官镇中学的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分五裂”。
(7)而对如何处理四分五裂的南斯拉夫和桀骜不驯的俄罗斯,北约内部曾经分歧很大。
(8)飞机以那么高速飞行也许会四分五裂。
(9)静静写不出成语“四分五裂”,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
(10)两个美军上去了,塔开始四分五裂。
(11)欧元区可能四分五裂,希腊危机是燃眉之急,但其病灶早已四处扩散。
(12)确切地说,正是这些玩意儿,才把咱国家的今天搞得四分五裂。
(13)任何由部分组成的东西,至少原则上讲你都可以担心,这个东西会四分五裂,走向毁灭。
(14)他们关系中的裂缝逐渐变成了鸿沟,他们的婚姻也四分五裂了。
(15)他是安定和永久的化身,即使(用季特林的话说)他说“那个东西四分五裂了。”
(16)她和布赖尔玩拔河,直到毛绒玩具开始四分五裂。
(17)泰国的命运主要将取决于政府能够多快解决令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治分歧。
(18)我们目睹了一段婚姻变得四分五裂,而且闻到了它烧焦的气味;我们看到哈尔从鲜血淋漓的海滩回到家之后强奸他的妻子,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就睡在隔壁。
(19)现在我感觉我的整个精神状态是四分五裂的,因为我一直被蒙在鼓里。
(20)伊拉克的官员与这个严重的危机坚持抗争了几个月,就像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的其他事情一样,危机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21)因此我们也许能从日本那儿学到些什么,地震、海啸和辐射泄漏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而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2)有时,就在此时,他们把国家撕得四分五裂。
(23)这个星球四分五裂,机器人把你还原成原子,令你痛不欲生。
(24)昨天夜里一颗炸弹将我们乘坐的火车炸得四分五裂。
成语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成语典源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於韩,则韩攻其西;不亲於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注](1)魏: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後灭於秦。(2)与:接近、亲近。(3)楚:周成王封熊绎於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为秦所灭。(4)齐: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5)赵: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6)韩:战国时晋大夫韩氏与赵、魏分晋後建立的国家,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一带。介於魏、秦、楚三国之间,为兵家必争之地,後为秦所灭。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其他诸侯国害怕秦国强大就采取『合纵』的办法联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为相,到各国宣扬『连横』的策略,离间六国,威胁和引诱六国依附秦国。在张仪的活动下,六国联盟马上四分五裂
成语典故
『四分五裂』原指四方受敌,国土易被分解割裂。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一》。战国时张仪在秦国任相国,受秦惠王重用,主张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打算让六国背叛合纵之约以事秦。张仪到魏国游说魏王,想让魏国首先事秦,让其他各国效法跟进。张仪告诉魏王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畅通四方的诸侯国,又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兵马飞驰,不用花多少力气就可以到达。南边和楚国接境,西边和韩国接境,北边和赵国接境,东边和齐国接境,士兵必须驻守四面边疆,总计防守边塞堡垒的人不下於十万。剩下可以和敌人对垒,保护国家安全的部队就不多了。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个战场。假使魏国向南与楚国友善而不和齐国友善,那麽齐国就会攻打魏国的东面;向东与齐国友善而不和赵国友善,那麽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北面;与韩国不合,那麽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亲附楚国,那麽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势啊!』张仪以告诉魏王,魏国正处於四方受敌的情势,国土容易被分解割裂,游说魏背弃合纵,加入连横以事秦。後来『四分五裂』被用来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