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制衣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nián bù zhì yī成语简拼:SNB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十年不制衣
成语解释
十年没有做新衣服。比喻极其贫困。
成语造句
(1)安安写不出成语“十年不制衣”的拼音。
(2)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十年不制衣”几个大字。
(3)斯来叔叔给昕薇和尚逸介绍了“十年不制衣”的成语故事。
(4)万安初级中学的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十年不制衣”。
(5)小浩不会写成语“十年不制衣”的最后一个字。
(6)在去永安六中的大巴上,致皓叔叔给三媚和景轩讲了『十年不制衣』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十十:shí 1、<数>十。2、<数>泛指数目大。《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3、<数>十倍。《谋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4、<数>十分之……《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年年:nián 1、<名>年景;收成。《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名>十二个月为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名>年龄;年岁。《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名>寿命。《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名>帝王的年号。《三国志·吴主传》:『告以改年,立后。』[年伯] 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泛指父辈。[年所] 年次;年龄。[年兄] 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也叫同年。[年祚] (1)人之寿命。(2)国之寿命。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制制:zhì 1、<动>裁制衣服。《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2、<动>制造;制作。《观巴黎油画记》:『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3、<动>控制;掌握。《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动>制服。《中山狼传》:『夫羊,一童子可制之。』5、<动>制定;规定。《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6、<动>禁止;遏制。《赤壁之战》:『瑜请精兵五万,自足制之。』7、<名>法制;制度。《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8、<名>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9、<名>规模。《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10、<名>构造。《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艺] 八股文。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十十:《子集下·十字部》《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於前。《枚乗[音chéng]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又《陆游老学庵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年年:《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广韵》奴颠切《集韵》《类篇》《韵会》宁颠切《正韵》宁田切,□捻平声。《说文》本作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桓三年》有年。《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宣十六年》大有年。《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岁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左传·宣三年》卜年七百。又齿也。《释名》年,进也。进而前也。《礼·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注〉引年,挍年也。《左传·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宼,□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注〉言以德为轻重,而不以齿为先后也。又姓。《万姓统谱》永乐中有年当,怀远人,正官户部尚书。又叶祢因切,音纫。《前汉·叙传》封禅郊祀,登秩百神。协律改正,享兹永年。《崔駰·袜铭》长履景福,至於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又《集韵》乃定切,音佞。人名。《公羊传·襄三十年》年夫。《释文》年音佞。二传作佞夫。《集韵》亦书作□。唐武后作□。考证:(又叶祢因切,音民。)谨按祢因切非民字之音。谨照音义民改纫。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制制:《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征例切,音制。《说文》裁也。又《增韵》正也,御也,检也,造也。又《广韵》禁制也。又《前汉·高帝纪》太后临朝称制。〈注〉师古曰:天子之言曰制书,谓为制度之命也。又成法曰制。《左传·隐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又《礼·曲礼》士死制。〈注〉制谓君命,士受命致死也。又《礼·礼器》大庙之内敬矣,君亲制祭。〈注〉朝践进血之时,君自断制牲肝,洗于郁鬯,祭神于室也。又邑名。《左传·隐元年》制,岩邑也。又叶音哲。《崔駰·达旨》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叙,帝纪乃设。又《韵会》浙或作制。江名,在东阳。《庄子·外物篇》自制河以东。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