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承平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hǎi chéng píng成语简拼:SHCP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四海承平
成语解释
承平:太平。指全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无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近义词
天下承平、太平盛世
反义词
天下大乱
成语接龙
四海承平→平地起家→家贫亲老→老弱残兵→兵不逼好→好歹不分→分形同气→气义相投→投之豺虎→虎步龙行
成语示例
(1)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九回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四海承平”几个大字。
(2)淙淙写不出成语“四海承平”,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3)待阳学校的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海承平”。
(4)小黎不会写成语“四海承平”的最后一个字。
(5)袁缘大哥哥给沐淇和梦冉讲解了“四海承平”的典故。
(6)只是如今四海承平,百姓安居乐业。
(7)嘉靖二十九年,四海承平,国泰民安。
(8)古之贤明,内圣外王,万众安乐,四海承平。
成语出处
《史记·孝武本纪》:『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承平承平:太平,治平相承。《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钜万,而贫弱俞困。』
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四海为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海海:hǎi 1、<名>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名>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名>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海客] 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承承:chéng 1、<动>捧着;托着。《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动>承受;承接。《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动>承担。《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4、<动>继承;继续。《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5、<动>连接。《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菲菲而承宇。』6、<名>接连的次第;位次。《左传·昭公十三年》:『及盟,子产争承。』7、<动>承认。《陈州粜米》:『拿到阶庭取下招承。』[承乏] 谦辞。表示所任职因没有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丘《秋兴赋》:『摄官承,猥厕朝列。』[承风] 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承从化。』[承欢] 1.迎合别人的意旨,博取欢心。白居易《长恨歌》:『承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2.指侍奉父母。骆宾王《上廉使启》:『承膝下,驭潘舆于家园。』[承教] 受教,接受教令。[承接] 应酬,交际。[承藉] 1.凭藉。《隋书·长孙晟传》:『今若得尚公主,承威灵。』2.继承先人的仕籍。藉,通『籍』。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有美誉。』[承平] 太平,治平相承。[承前] 1.继承前者,如前。2.以前。[承祀] 承奉祭祀,指继帝位。《汉书·韦贤传》:『世世承,传之无穷。』[承袭] 继承;沿袭。[承颜] 1.顺从他人的脸色。多指侍奉尊长。2.言幸得见面。[承运] 秉承王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因用为称颂帝王的套语。明清诏书前头均称『奉天承皇帝诏曰。』[承旨] 1.逢迎意旨。《后汉书·窦宪传》:『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仗下,与百官皆出。』3.官名。其一属翰林院,其位置高于翰林学士;其二属枢密院。[承制] 1.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晋书·宣帝纪》:『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刻印,多所假授。』2.官名。苏舜钦《庆州败》:『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乳臭儿。』
平平:píng 1、<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4、<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7、<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8、<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9、<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平。』[平旦] 清早。[平明] (1)天亮的时候。(2)公正严明。[平文] 散文。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海海:《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呼攺切《集韵》《韵会》许亥切,□音醢。《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又环九州为四海。《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前汉·东方朔传》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经》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广韵》禹贡徐州之域,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汉为东海郡。后魏为海州。又《韵补》叶虎洧切,音喜。《诗·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陆云·陆丞相诔》靖共夙夜,匪宁匪处。经始绵绵,滂沱淮海。《集韵》或作□。
承承:《卯集中·手字部》《唐韵》署陵切《集韵》《韵会》辰陵切,□音丞。《说文》奉也。《书·说命》后克圣,臣不命其承。《诗·小雅》承筐是将。又受也。《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疏〉受天之福也。又《增韵》下载上也。《易·坤彖》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尚书·大传》庶人有石承。〈注〉屋柱下石也。又《广韵》次也。《左传·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产争承。〈注〉承贡赋之次也。又继也。《诗·小雅》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疏〉新故相承,无雕落也。又止也。《诗·鲁颂》则莫我敢承。〈疏〉无有於我敢御止之者。又通丞。《左传·哀十八年》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请承。〈注〉承,佐也。又州名。汉牂柯郡地,宋置承州。又姓。《后汉·承宫传注》承姓,卫大夫成叔承之后。又《正韵》时征切,音成。义同。又《集韵》诸仍切,音蒸。水名。《前汉·地理志》长沙国承阳县。〈注〉承水,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又《集韵》《韵会》□持陵切,音惩。《左传·哀四年》蔡昭侯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注〉承,盖楚言。又《集韵》《类篇》□蒸上声,与抍通。《列子·黄帝篇》孔子观於吕梁,见一丈夫游之,使弟子□流而承之。〈注〉出溺为承。直作拯。又《韵会》《正韵》□昨亘切,音赠。犹送也。《礼·文王世子》賵赙承含,皆有正焉。〈注〉承读为赠,声之误也。又《集韵》《韵会》□诸应切,音证。县名。《前汉·地理志》东海郡承县。〈注〉应劭读。又叶辰羊切,音常。《班固·高祖泗水亭□》休勳显祚,永永无疆。於皇旧亭,苗嗣是承。《集韵》或作□。又作氶。
平平:《寅集下·干字部》《唐韵》符兵切《集韵》《韵会》蒲兵切《正韵》蒲明切,□音苹。《说文》平,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广韵》平,和也。《书·尧典》平章百姓。〈传〉平和章明。〈疏〉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谓解恕和好也。《尔雅·释诂》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注〉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义。《左传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诗·小雅》原隰既平。又治之也。《诗·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又平服也。《诗·大雅》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又《玉篇》平,齐等也。《增韵》平,均也。《易·乾卦》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书·君奭》天寿平格。〈疏〉正义曰:平谓政敎均平也。又《广雅》平,均赋。《史记·平准书注》索隐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於京都,故命曰平准。又乐声不相踰越也。《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又《尔雅·释诂》平,易也。〈疏〉易者,不难也。《后汉·班超传》任尚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又岁稔也。《前汉·食货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又《諡法》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又《尔雅·释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泽。一名平。《韩愈·城南聮[音lián,古同联]句》沙篆印回平。〈注〉洪庆善曰:华山有青柯平、种药平,因地之平处也。又腊月曰嘉平。《史记·秦始皇纪》更名腊曰嘉平。〈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因改腊曰嘉平。索隐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又华平,瑞木名。《宋书·符瑞志》华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则生,德刚则仰,德弱则俯。《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注〉天下平,其华则平。又廷尉平,官名。《史记·张释之传》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汉·百官表》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又平原,太平,平陆,□地名。《尔雅·释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疏〉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汉以平原为郡名。高平曰陆者,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又〉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陆。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又姓。《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前汉·平当传》当哀帝时为丞相,子晏正位大司徒。又复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宁二氏。《姓谱》平陵氏,史记平陵老之后。又《广韵》房连切《集韵》《韵会》毗连切《正韵》蒲眠切,□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诗·小雅》平平左右。又《韵会》均也。又《韵会》皮命切,音病。平物贾也。《周礼·地官·质剂注》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又《地官·质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扬子·方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后汉·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谣曰:游平买印自有平,不避豪贤及大姓。又古与便辩通。《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注〉索隐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又叶皮阳切,音龎。《张籍·祭韩愈诗》北台临稻畴,茂野多阴凉。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巳平。又《集韵》拼古作平。注详手部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