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hǎi shēng píng
成语注音:ㄙㄧˋ ㄏㄞˇ ㄕㄥ ㄆㄧㄥˊ
成语简拼:SHSP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四海升平
成语解释
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天下太平
近义词
天下太平
反义词
四海鼎沸
成语接龙
1、四海升平→平等竞争→争长竞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山二水→水火无交→交头接耳→耳目聪明→明珠暗投→投石问路→路不拾遗→遗臭万年→年高望重→重于泰山→山高水远→远举高飞→飞蛾赴火→火树银花→花明柳暗→暗箭伤人→人心世道→道路传闻→闻风而起→起死回生→生死有命→命世之才→才高知深→深文大义→义不容辞→辞不达意→意气风发→发奋图强→强为欢笑→笑容满面→面目一新→新仇旧恨→恨之入骨→骨肉至亲→亲无怨心→心腹之交→交臂历指→指东骂西→西风残照→照猫画虎→虎斗龙争→争名夺利→利己损人→人多阙少→少吃俭用→用心竭力→力不自胜→胜利在望→望风而逃→逃灾避难→难于上天→天下为公→公之于众→众口捧月→月明风清
2、四海升平→平澹无奇→奇珍异宝→宝刀不老→老身长子→子孝父慈→慈明无双→双喜临门→门当户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除恶务本→本位主义→义薄云天→天假其年→年逾古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击舟连→连三并四→四书五经→经久不息→息迹静处→处安思危→危急存亡
3、四海升平→平地起雷→雷厉风飞→飞蛾扑火→火伞高张→张大其词→词正理直→直言不讳→讳兵畏刑→刑期无刑→刑于之化→化日光天→天外飞来→来龙去脉→脉脉相通→通工易事→事往日迁→迁善塞违→违强陵弱→弱不胜衣→衣冠齐楚→楚楚可人→人间地狱→狱货非宝→宝刀未老
4、四海升平→平安无事→事败垂成→成人之善→善善从长→长亭短亭→亭亭玉立→立业安邦→邦家之光→光华夺目
成语示例
(1)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
(2)…忽又大炮响了两声。婉如道:『共响四炮,这是「四海升平」。外面如此热闹,你们二位也该升帐了。』秀英笑道…——清·李汝珍《镜花缘》
(3)…自己这一遭,当即跪下连连磕头。康熙道:『方今四海升平,兵革不兴,你这抚远大将军的衔头,可以去了。』…——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爱爱不会写成语“四海升平”的最后一个字。
(2)程缨哥哥给佳桃和菀伶讲解了“四海升平”的故事。
(3)丁丁写不出成语“四海升平”,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
(4)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四海升平”几个大字。
(5)左云六中的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四海升平”。
(6)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天下海清河晏,四海升平。
(7)次日早朝纣王登殿此时四海升平海晏河清朝仪自是不同。
(8)其即位后,屡次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及安南,使大清四海升平。
(9)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见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
(10)去灵山游乐园的飞机上,云姐姐给嫱嫱和东东讲了『四海升平』的历史故事。
(11)朕御极三十年了,托老天的福,这些年来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朕每每思及,其心甚慰。
(12)自轩辕黄帝始,轩辕皇族统治中华大地,赫赫扬扬历经数载,国力强盛、政治安定、四海升平。
(13)百年之后,新帝初登大宝,四海升平,然而全国各处接连发生针对朝廷官员的刺杀案,因皆与乐伶有关,统称乐伶案。
(14)海神术共有六招,第一招海阔天高,第二招海不扬波,第三招百川归海,第四招四海升平,第五招海枯见底,第六招沧海一…
(15)如今,古老的中国焕发青春,不仅民殷国富,四海升平,而且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大为改观,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16)太祖皇帝一统江山,他未来得及参与,不能像刘伯温那样封侯拜相,大明朝安邦定国,四海升平,他空有抱负,却是郁郁不得志。
成语出处
唐·张说《大唐封禅颂》:『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是谓与天合符,名不死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四海为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升平升平:[shēngpíng] 太平。升平之世。歌舞升平。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海海:hǎi 1、<名>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名>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名>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海客] 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升升:shēng 1、<名>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齐民要术·种谷》:『良地一亩,用子五升。』[又] 布八十缕为一升。《礼记·杂记》:『朝服十五升。』2、<动>上升;登。《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引] 升官。《后汉书·王符传》:『符独耿介不同于世俗,以此遂不得升进。』3、<形>成熟。《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4、<形>太平。《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蒸庶欣欣,喜遇升平。』
平平:píng 1、<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4、<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7、<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8、<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9、<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平。』[平旦] 清早。[平明] (1)天亮的时候。(2)公正严明。[平文] 散文。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
海海:《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呼攺切《集韵》《韵会》许亥切,□音醢。《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又环九州为四海。《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前汉·东方朔传》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经》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广韵》禹贡徐州之域,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汉为东海郡。后魏为海州。又《韵补》叶虎洧切,音喜。《诗·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陆云·陆丞相诔》靖共夙夜,匪宁匪处。经始绵绵,滂沱淮海。《集韵》或作□。
升升:《子集下·十字部》《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音陞。《说文》龠也。十合为升。《前汉·律正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龠十为合,合十为升。又成也。《礼·乐记》男女无辨则乱升。又《广韵》布八十缕为升。《礼·亲记》朝服十五升。又卦名。《易·升卦》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又降之对也。《书·毕命》道有升降。〈注〉犹言有隆有污也。又登也,进也。《诗·小雅》如日之升。《易·坎象》天险不可升也。又《前汉·梅福传》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平平:《寅集下·干字部》《唐韵》符兵切《集韵》《韵会》蒲兵切《正韵》蒲明切,□音苹。《说文》平,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广韵》平,和也。《书·尧典》平章百姓。〈传〉平和章明。〈疏〉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谓解恕和好也。《尔雅·释诂》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注〉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义。《左传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诗·小雅》原隰既平。又治之也。《诗·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又平服也。《诗·大雅》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又《玉篇》平,齐等也。《增韵》平,均也。《易·乾卦》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书·君奭》天寿平格。〈疏〉正义曰:平谓政敎均平也。又《广雅》平,均赋。《史记·平准书注》索隐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於京都,故命曰平准。又乐声不相踰越也。《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又《尔雅·释诂》平,易也。〈疏〉易者,不难也。《后汉·班超传》任尚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又岁稔也。《前汉·食货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又《諡法》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又《尔雅·释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泽。一名平。《韩愈·城南聮[音lián,古同联]句》沙篆印回平。〈注〉洪庆善曰:华山有青柯平、种药平,因地之平处也。又腊月曰嘉平。《史记·秦始皇纪》更名腊曰嘉平。〈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因改腊曰嘉平。索隐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又华平,瑞木名。《宋书·符瑞志》华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则生,德刚则仰,德弱则俯。《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注〉天下平,其华则平。又廷尉平,官名。《史记·张释之传》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汉·百官表》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又平原,太平,平陆,□地名。《尔雅·释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疏〉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汉以平原为郡名。高平曰陆者,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又〉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陆。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又姓。《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前汉·平当传》当哀帝时为丞相,子晏正位大司徒。又复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宁二氏。《姓谱》平陵氏,史记平陵老之后。又《广韵》房连切《集韵》《韵会》毗连切《正韵》蒲眠切,□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诗·小雅》平平左右。又《韵会》均也。又《韵会》皮命切,音病。平物贾也。《周礼·地官·质剂注》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又《地官·质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扬子·方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后汉·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谣曰:游平买印自有平,不避豪贤及大姓。又古与便辩通。《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注〉索隐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又叶皮阳切,音龎。《张籍·祭韩愈诗》北台临稻畴,茂野多阴凉。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巳平。又《集韵》拼古作平。注详手部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