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xīn tà dì
成语注音:ㄙㄧˇ ㄒㄧㄣ ㄊㄚˋ ㄉㄧˋ
成语简拼:SXT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心踏地
成语解释
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同『死心塌地』。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死心搭地
成语接龙
1、死心踏地→地广人希→希世之才→才过屈宋→宋才潘面→面面相睹→睹始知终→终身大事→事危累卵→卵与石斗→斗筲之人→人老珠黄→黄发鲐背→背井离乡→乡壁虚造→造因得果→果于自信→信步而行→行易知难→难如登天→天粟马角→角立杰出→出乖弄丑→丑态百出→出奴入主
2、死心踏地→地广人稀→稀奇古怪→怪诞诡奇→奇花异草→草木愚夫→夫人裙带→带月披星→星飞云散→散马休牛→牛骥共牢→牢骚满腹→腹心之疾→疾言厉色→色仁行违→违天逆理→理所必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赏→赏罚分审→审时度势→势如破竹→竹马之好→好生之德→德浅行薄
3、死心踏地→地广人稀→稀奇古怪→怪雨盲风→风姿绰约→约定俗成→成仁取义→义正辞约→约法三章→章决句断→断怪除妖→妖魔鬼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世俗之见→见惯不惊→惊肉生髀→髀里肉生→生死关头→头焦额烂→烂漫天真→真知灼见→见兔放鹰→鹰拿雁捉→捉襟见肘
4、死心踏地→地广人稀→稀世之宝→宝刀未老→老身长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飘如絮→絮酒炙鸡→鸡骨支床→床笫之私→私谐欢好→好善嫉恶→恶淫为首→首下尻高→高举远蹈→蹈袭覆辙→辙乱旗靡→靡颜腻理→理正词直→直上直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闭户→户枢不朽
5、死心踏地→地瘠民贫→贫而乐道→道山学海→海涸石烂→烂若舒锦→锦绣山河→河不出图→图谋不轨→轨物范世→世济其美→美不胜收→收回成命→命在旦夕→夕寐宵兴→兴文匽武→武不善作→作奸犯科→科头徒跣→跣足科头→头上着头→头痛额热→热闹非凡→凡偶近器→器宇轩昂
成语示例
(1)钱钟书《围城》:『我真不敢想要历过多少挫折,才磨练到这种死心踏地的境界。』
成语造句
(1)对江中心学校的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心踏地”。
(2)惠惠写不出成语“死心踏地”,导致期末考试仅仅考了97分。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死心踏地”几个大字。
(4)小珉不会写成语“死心踏地”的最后一个字。
(5)玥禧大哥哥给朵娉和诘淋讲解了“死心踏地”的典故。
(6)第六,对死心踏地的汉奸及借刀杀人分子,应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消灭。
(7)前往三河中学的公车上,朝霓大哥哥给娟绢和微静讲了『死心踏地』的典故。
(8)钱钟书《围城》:『我真不敢想要历过多少挫折,才磨练到这种死心踏地的境界。』。
成语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死心死心:[sǐxīn] (1)不再寄托希望;断了念头。当他俩把地堡都打完了,敌人还不死心的从后面房顶上往这里打枪,不过那已无用了。――刘白羽《为祖国而战》。(2)尽心。死心社稷。(3)效死之心。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踏踏:tà 1、<动>踩;践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足踏使坚平。』2、<动>亲临现场调查。《元史·刑法志一》:『诸郡县灾伤,过时不申,或申不以实,及按治官不以时检踏,皆罪之。』
地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踏踏:《酉集中·足字部》《广韵》他合切《集韵》托合切,□音塔。《玉篇》足着地也。又《集韵》《韵会》《正韵》□达合切,音沓。践也。《说文》本作蹋。今文作踏。或作蹹。《郭茂倩·乐府》有踏歌词、踏歌行。
地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