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wáng zhěn jiè
成语简拼:SWZ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亡枕藉
成语解释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死相枕藉、死伤枕藉
成语示例
(1)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成语造句
(1)成语「死亡枕藉」是一个复杂式成语。
(2)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死亡枕藉”几个大字。
(3)林林写不出成语“死亡枕藉”的拼音。
(4)令丰大哥哥给人荥和筱充讲解了“死亡枕藉”的典故。
(5)汤池中学的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亡枕藉”。
(6)小军不会写成语“死亡枕藉”的最后一个字。
(7)在前往市六中学的小面包车上,占坤叔叔给惟茵和境诺讲了『死亡枕藉』的历史故事。
(8)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见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9)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了三成。
(10)更不料祸不单行,秀春一家,既因秀春有病,大家没有了兴致,偏偏那年疫病盛行,村中死亡枕藉,秀春的父母也就在那时相继去世。
成语出处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五:『值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既臻,疫疠乃作,时有毒瘴,殒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死亡死亡:失去生命(跟『生存』相对)。如:死亡率◇殖民主义正走向死亡。
枕藉枕藉:<书>(很多人)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亡亡:wáng 1、<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2、<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5、<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wú 1、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亡命] 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枕枕:zhěn<名>枕头。《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zhèn 1、<动>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2、<动>临近;挨着。《汉书·严助传》:『北枕大江。』
藉藉:jí 1、<动>踩;践踏。《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2、<动>欺负;欺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jiè 1、<名>草垫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2、<动>垫。《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动>凭借;依靠。《过秦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4、<动>借;借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5、<连>如果;假使。《陈涉世家》:『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辨] 藉,籍。二字在古多通用。但『户籍』、『典籍』、『书籍』、『籍没』的『籍』不写作『藉』;而『草垫』的意义一般也不写作『籍』。[藉藉] (1)交错杂乱的样子。(2)显赫、喧盛的样子。[藉荫] 指祖先的基业门第。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亡亡:《子集上·亠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乐酒无厌谓之亡。〈注〉谓废时失事也。《家语》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又灭也。《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又《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又逃也。《大学》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又《前汉·韩信传》萧何闻信亡,自追之。又与忘同。《诗·邶风》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又《正韵》同无。《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毛传》亡谓贫也。《说文》从入从□。《徐曰》□音隐,隶作亡。《艺苑雌黄》古惟用兦字,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兦之兦,今又变林为四点。
枕枕:《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章荏切,斟上声。《说文》卧荐首者。《释名》枕,检也,所以检项也。《诗·唐风》角枕粲兮。《礼·内则》敛枕簟。又《唐韵》之赁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义同。又车后横木也。《小尔雅》轸谓之枕。又鱼脑中骨曰枕。《尔雅·释虫》鱼枕谓之丁。又姓。《姓苑》出下邳。又《广韵》直深切《集韵》持林切,□音沈。系牛杙也。又木名。《释名》乌梓一名枕,一名豫。又《本草纲目》枕木即钓樟。又叶知险切,音展。《诗·陈风》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藉藉:《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慈夜切,音躤。《说文》祭藉也。《易·大过》藉用白茅。〈注〉荐藉于物。又《礼·曲礼》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注〉藉,藻也。〈疏〉凡执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仪礼·聘礼注》藉谓缫也。缫所以蕴藉玉。又《孟子》助者,藉也。《赵岐注》犹人相借力助之也。《战国策》藉兵乞食于西周。又《前汉·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注〉宽博有余也。又《后汉·隗嚣传》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所以慰藉之良厚。又《纲目集览》身之所依曰藉。又《释名》咀藉也,以藉齿牙也。又秦昔切,音籍。狼藉,离披亲乱貌。《前汉·江都易王传》国中口语藉藉,无复至江都。又《周语》宣王即位,不藉千亩。《前汉·文帝纪》其开藉田。又《谷梁传·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注〉藉谓贡献。又《庄子·应帝王》猿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注〉藉,绳也。又《史记·武安侯传》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注〉藉,蹈也。又姓。《国语》藉偃,晋大夫。又《唐韵古音》读胙。《史记·商君传》注新序论:周室归藉。《索隐》藉音胙。又《韵补》秦二切。《班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压,兽相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