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xiù shān míng
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ㄒㄧㄨˋ ㄕㄢ ㄇㄧㄥˊ
成语简拼:SXS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水秀山明
成语解释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景优美
近义词
水明山秀、山明水秀
成语接龙
1、水秀山明→明白了当→当刑而王→王孙公子→子夏悬鹑→鹑衣百结→结绳而治→治病救人→人众胜天→天凝地闭→闭境自守→守正不挠→挠腮撧耳→耳食之言→言行抱一→一日万机→机变如神→神不附体→体物缘情→情见乎言→言听谋决→决命争首→首善之区→区区小事→事败垂成
2、水秀山明→明火持杖→杖履纵横→横发逆起→起早贪黑→黑灯下火→火耕流种→种学绩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我族类→类聚群分→分钗劈凤→凤楼龙阙→阙一不可→可乘之机→机不可失→失惊倒怪→怪雨盲风→风门水口→口碑载道→道听途说→说短道长
3、水秀山明→明廉暗察→察见渊鱼→鱼鲁帝虎→虎穴狼巢→巢毁卵破→破涕为笑→笑里藏刀→刀头燕尾→尾生之信→信而有证→证据确凿→凿凿有据→据鞍读书→书香世家→家喻户习→习惯自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赏→赏劳罚罪→罪不容诛→诛故贳误→误国殃民→民淳俗厚→厚貌深情
4、水秀山明→明明白白→白齿青眉→眉睫之祸→祸福惟人→人多嘴杂→杂乱无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脍人口→口出大言→言从计纳→纳新吐故→故作高深→深得人心→心照不宣→宣化承流→流风余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疏食→食亲财黑→黑漆皮灯→灯尽油干→干干翼翼
5、水秀山明→明目张胆→胆粗气壮→壮志凌云→云窗月户→户枢不朽→朽棘不彫→彫虫篆刻→刻章琢句→句比字栉→栉沐风雨→雨丝风片→片词只句→句斟字酌→酌古沿今→今来古往→往古来今→今月古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应外合→合胆同心→心开目明→明来暗往→往蹇来连
成语示例
(1)红外风娇日暖,翠边水秀山明。▼宋·高观国《风入松》
成语造句
(1)艾艾不会写成语“水秀山明”的最后一个字。
(2)狄叔叔给小外甥和外甥女介绍了“水秀山明”的典故。
(3)方方写不出成语“水秀山明”的拼音。
(4)肥东杨店中学的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秀山明”。
(5)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水秀山明”几个大字。
(6)话说浙江钱塘西湖这个去处,果然天生佳丽,水秀山明。
(7)去往洞口县黄桥镇黄桥初级中学的公交车上,馨铠哥哥给静燕和幕妤讲了『水秀山明』的故事。
成语出处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秀水秀:[shuǐxiù] 指外貌清秀、长得灵气。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秀秀:xiù 1、<动>谷物叶穗开花。聂夷中《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2、<形>秀丽;美好。《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形>繁茂。《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动>高出;突出。《游黄山记》:『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5、<形>优秀;杰出。《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秀才] (1)才华出众的人。(2)汉代科举科目之一,由各州推举。唐初曾设秀才为举士科目,不久废止。明清称通过考试或纳捐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3)唐宋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通称。
山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明明:míng 1、<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 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4、<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6、<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7、<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 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9、<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10、<名>明朝。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秀秀:《午集下·禾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息救切,音绣。荣也,茂也,美也,禾吐华也。《诗·大雅》实发实秀。○按《尔雅》云:禾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汉儒据此释《诗》,遂以秀为不荣而实。李巡曰:分别异名以晓人,故以英、秀对文,其实黍、稷皆先荣后实。《诗·出车篇》云黍稷方华。《生民篇》云实发实秀,是黍、稷有华亦称秀也。此说甚是。《论语》明言不秀不实,秀实自不容混。朱子释《论语》秀曰吐华,释《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汉儒之误。又凡草皆得言秀。《诗·豳风》四月秀葽。《礼·月令》孟夏苦菜秀。又三秀,芝草。《楚辞·九歌》采三秀於山间。又秀气。《礼·礼运》人者,五行之秀气。《周子·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又秀士,秀才。《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史记·贾谊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韵会》秀才之名始此,后光武名秀,改为茂才。又州名。汉属会□郡,五代晋钱元瓘奏置秀州,宋庆元改嘉兴府。又姓。又与綉通。《石鼓文》秀弓寺射。〈注〉綉弓,戎弓也。又叶思久切,音又。《诗·大雅》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好叶讦口切。
山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明明:《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正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清审。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又《广韵》昭也,通也。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曦从事明预。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