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xiǔ shān xíng
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ㄙㄨˋ ㄕㄢ ㄒㄧㄥˊ
成语简拼:SXS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水宿山行
成语解释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
成语接龙
1、水宿山行→行不贰过→过门不入→入境问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貂换酒→酒池肉林→林下风范→范张鸡黍→黍离麦秀→秀色可餐→餐霞吸露→露水夫妻→妻梅子鹤→鹤长鳬短→短叹长吁→吁地呼天→天罗地网→网开三面→面红面赤→赤子之心→心荡神摇→摇席破坐
2、水宿山行→行不副言→言不达意→意前笔后→后生小子→子夏悬鹑→鹑衣百结→结舌杜口→口服心服→服牛乘马→马入华山→山高水低→低三下四→四分五裂→裂土分茅→茅室蓬户→户枢不蠹→蠹居棊处→处之怡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胆→胆大于身→身轻言微→微过细故→故土难离
3、水宿山行→行不履危→危机四伏→伏法受诛→诛故贳误→误国殃民→民和年稔→稔恶盈贯→贯颐备戟→戟指怒目→目送手挥→挥戈退日→日丽风清→清风朗月→月下老儿→儿女夫妻→妻荣夫贵→贵不期骄→骄傲自满→满城风雨→雨露之恩→恩甚怨生→生拉活扯→扯顺风旗→旗靡辙乱
4、水宿山行→行不逾方→方寸不乱→乱世英雄→雄文大手→手足重茧→茧丝牛毛→毛发丝粟→粟红贯朽→朽条腐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心汤圆→圆孔方木→木石心肠→肠肥脑满→满坐风生→生财有道→道寡称孤→孤雌寡鹤→鹤发童颜→颜丹鬓緑→緑惨红销→销声匿影
5、水宿山行→行不逾方→方正不阿→阿谀逢迎→迎新送旧→旧病难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浑皁白→白衣苍狗→狗胆包天→天行时气→气宇轩昂→昂头天外→外合里差→差三错四→四时充美→美言不信→信口胡言→言不二价→价等连城→城下之辱→辱国殃民→民脂民膏→膏唇岐舌
成语示例
(1)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四卷:『一路水宿山行,防闲营护,皆得其力。』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水宿山行”几个大字。
(2)丹丹写不出成语“水宿山行”的拼音。
(3)萍乡六中的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宿山行”。
(4)任远叔叔给竹筠和红蕊介绍了“水宿山行”的成语故事。
(5)小琤不会写成语“水宿山行”的最后一个字。
(6)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四卷:『一路水宿山行,防闲营护,皆得其力。』。
(7)去往那坡县百南初级中学的路上,连娣叔叔给茹双和鸢玲讲了『水宿山行』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宿宿:sù 1、<动>住宿;过夜。《涉江》:『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2、<名>住宿的地方。《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3、<名>夜晚。《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浸三宿。』4、<形>隔夜的;隔年的;旧有的。《采草药》:『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5、<形>富有阅历的;经验丰富的(老人)。xiù<名>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日月星宿不当坠也。』[宿将] 经验丰富的老将。[宿儒] 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世] 佛教指人的前生。[宿昔] (1)早晚,指很短的时间。(2)前一天夜晚;昨夜。(3)往日;从前。(4)平素;一向。
山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行行:xíng 1、<动>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动>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3、<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4、<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5、<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7、<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8、<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9、<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háng 1、<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2、<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3、<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行宫]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行将] 即将。[行李] (1)使者。(2)行装。[行人] (1)出使的人。(2)行路人。(3)出征的人。[行者] (1)行路人。(2)出征的人。(3)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行装] 出门携带的衣物。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宿宿:《寅集上·宀字部》夙《广韵》息逐切《集韵》《韵会》息六切,□音夙。《说文》止也。《玉篇》夜止也,住也。《诗·周颂》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周礼·地官》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又星宿各止其所,故名宿。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次。次,舍也。《释名》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也。又《增韵》安也,守也。《左传·昭二十九年》官宿其业。〈注〉宿,安也。又《周礼·宫正注》诸吏直宿,谓职王宫之守卫者。又《广韵》素也。《史记·信陵传》晋鄙嚄咤宿将。又《庄子·列传》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又国名。《春秋·隐二年》及宋人盟于宿。又邑名。《史记·卫世家》孙林父甯殖,谋逐献公怒如宿。又蒯瞶入宿。又《史记·吴世家》将舍於宿。《左传》作戚,字别义同。又姓。《风俗通》汉鴈门太守宿祥,明正德中蜀人宿进。又通作夙,早也。《周礼·春官》世妇,掌女宫之宿戒。〈注〉宿戒,当给事,谓豫告之也。又与肃同。《礼·祭统》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注〉宿读为肃戒也。又《仪礼·宿尸注》宿,与曲礼主人肃客入之肃同。又去声。《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息救切,音秀。列星也。◎按《史记》《汉书》二十八宿。《正义》音息袖反,又音夙。《左思·吴都赋》穷飞鸟之栖宿,注亦音秀,是星宿之宿,与栖宿之宿,古皆通同。又叶息流切,音羞。《庄子·天地篇》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又叶相即切,音息。《班彪·冀州赋》遵大路以北逝兮,正赵衰之采邑。丑柏人之恶名兮,圣高帝之不宿。考证:(《左传·昭二十六年》官宿其业。)谨照原文二十六年改二十九年。
山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行行:《申集下·行字部》《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庚切,□音蘅。《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广韵》适也,往也,去也。又《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又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广韵》周有大行之官。《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又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又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又《唐书·韩琬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苦恶曰窳。又《广韵》下孟切,胻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又姓。《后汉·光武纪》隗嚣遣将行巡□扶风。〈注〉行,姓。巡,名。汉行佑为赵相。又《集韵》寒冈切,音杭。《类篇》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吴语》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又中行,复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晋公族隰叔之后也,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又太行,山名。《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又《广韵》户浪切,音笐。次第也。又辈行也。《杜甫诗》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又《韵会》行行,刚健貌。《论语》子路行行如也。又《类篇》下朗切,音沆。义同。又《韵补》叶先韵。《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残祭侧偏。公孙幽遏,跛踦后行。又《集韵》乎监切,音嗛。与衔同。考证:(《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鸡犬。)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杜甫诗》岂知吾甥不流宕。)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