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伏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tǔ bù fú成语简拼:STBF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水土不伏
成语解释
水土:指地方,引申为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适应异地的条件
近义词
水土不服、不服水土
成语示例
(1)…难道不算婴孩?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水土不伏”几个大字。
(2)大勇写不出成语“水土不伏”,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
(3)皇甫中学的轩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土不伏”。
(4)科要叔叔给楒洁和文筑讲了“水土不伏”的历史故事。
(5)敏敏不会写成语“水土不伏”的最后一个字。
(6)在去往宜昌市第二中学的火车上,业永大哥哥给倩妃和闵楠讲了『水土不伏』的典故。
(7)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土水土:(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森林能保持水土。(2)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水土不服。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土土:tǔ 1、<名>泥土。《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名>土地。《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3、<名>国土;领土;乡土。《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4、<形>本地的;当地的。《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5、<名>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土地] (1)田地。(2)领土。(3)土地神。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伏伏:fú 1、<动>趴。《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2、<动>俯伏。《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动>埋伏。《孙膑减灶》:『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名>伏兵。《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动>隐蔽,隐藏。《老子》:『福兮祸所伏。』6、<动>降低;低落。韩愈《南海神庙碑》:『日光穿漏,伏波不兴。』7、<动>保持;怀。《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8、<动>居处;居住。《左传·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9、<动>佩服;敬佩。通『服』。《史记·垓下之战》:『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又] 动使动。使……佩服。《唐翁猎虎》:『《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10、<动>制伏。『降龙伏虎。』11、<动>受到(应得的惩罚)。《三国志·吴主传》:『后壹奸罪发露伏诛。』12、<名>伏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伏惟] 俯伏思量。下对上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伏启阿母。』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土土:《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正韵》他鲁切《集韵》《韵会》统五切,□吐上声。五行之一。《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土物出形也。《易·离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兖州厥土黑坟,青州厥土白坟,徐州厥土赤埴坟,扬州荆州厥土惟涂泥,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梁州厥土青黎,雍州厥土惟黄壤。又《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注〉诸侯受命,各锡以方色土,建大社于国中,一曰冢土。《诗·大雅》乃立冢土。又后土,取厚载之义。共工氏子句龙为后土,位在中央,主於四季各十八日。《礼·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又星土,星所主土。《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又度也。土圭之土训度。详圭字注。又业也。《皇极经世》独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九州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又星名,一曰镇星。《汉书》作填。详填字注。又地名。《春秋·僖二十八年》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注〉郑地。又姓。句龙为后土,子孙为氏。又《广韵》《正韵》徒古切《集韵》《韵会》动五切,□音杜。《扬子·方言》东齐谓根曰土,非专指桑根白皮。《郭璞注》《方言》引《诗》作桑土,非。又《集韵》《韵会》《正韵》□董五切,音覩。圜土,狱城也。《周礼·秋官》以圜土聚敎罢民。又《介之推龙蛇歌》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其壤土。下音户,尸土俱在姥韵。《字汇》作叶音,非。又《集韵》丑下切,音姹。土苴,不真物。一曰查滓,粪草糟粕之类。又《字汇补》同都切,音徒。土门,北方之族。门音瞒。见周书异域传。考证:(《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谨照原文物出上增土字。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伏伏:《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服。偃也。《礼·曲礼》寝毋伏。又《广韵》匿藏也。《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诗·小雅》潜虽伏矣。《史记·乐书》羽者妪伏,毛者孕鬻。《前汉·赵广汉传》发奸摘伏如神。又屈服也。《左传·隐十一年》许既伏其罪矣。又三伏。《史记·秦本记》秦德公二年初伏。〈注〉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后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又姓。汉有伏胜,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汉伏生,晋书作宓生。又乞伏,外国姓。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扶富切,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又《集韵》鼻墨切。与匐通。《史记·范雎传》膝行蒲伏。又叶必正切,音壁。《贾谊·鵩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考证:(《左传·隐十一年》既伏其罪矣。)谨照原文既字上增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