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tiān yī sè
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ㄊㄧㄢ ㄧ ㄙㄜˋ
成语简拼:STY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水天一色
成语英文:the water and sky merge in one color
成语解释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成语用法
作定语;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近义词
上下天光
成语接龙
1、水天一色→色胆迷天→天荆地棘→棘地荆天→天不绝人→人生如梦→梦笔生花→花好月圆→圆首方足→足食丰衣→衣锦荣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成名就→就汤下面→面不改容→容头过身→身无长物→物离乡贵→贵远鄙近→近在咫尺→尺步绳趋→趋炎赶热→热心苦口→口腹之累
2、水天一色→色胆如天→天末凉风→风鬟雾鬓→鬓乱钗横→横行不法→法不徇情→情在骏奔→奔走如市→市井之徒→徒拥虚名→名重一时→时运不济→济弱锄强→强而后可→可见一斑→斑衣戏彩→彩凤随鸦→鸦默鹊静→静言令色→色若死灰→灰躯糜骨→骨肉团圆→圆首方足→足不履影
3、水天一色→色飞眉舞→舞凤飞龙→龙翔凤跃→跃马扬鞭→鞭辟近里→里通外国→国士无双→双桂联芳→芳年华月→月圆花好→好言好语→语不惊人→人多势众→众口交传→传为笑谈→谈天说地→地大物博→博学洽闻→闻鸡起舞→舞文弄墨→墨子泣丝→丝竹管弦→弦外之响→响彻云际
4、水天一色→色厉胆薄→薄暮冥冥→冥漠之都→都中纸贵→贵不期骄→骄兵之计→计功受赏→赏一劝百→百战不殆→殆无虚日→日增月盛→盛筵难再→再接再厉→厉精更始→始末原由→由此及彼→彼众我寡→寡信轻诺→诺诺连声→声如洪钟→钟灵毓秀→秀外慧中→中原逐鹿→鹿走苏台
5、水天一色→色仁行违→违害就利→利喙赡辞→辞严谊正→正身清心→心如火焚→焚舟破釜→釜底游鱼→鱼目混珠→珠零锦粲→粲然可观→观者如织→织当访婢→婢膝奴颜→颜丹鬓緑→緑惨红销→销声避影→影形不离→离群索居→居重驭轻→轻重缓急→急风骤雨→雨歇云收→收园结果
成语示例
(1)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水天一色。▼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成语造句
(1)成语「水天一色」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2)成语水天一色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登临其上,唯见大海浩瀚,水天一色。
(4)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水天一色”几个大字。
(5)渐渐地,它越涌越阔,直至岸越退越远,水越流越静;最后,水天一色,它汇入大海,从此作别了那个以个体而存在的自我,无有一丝一毫的痛苦。
(6)丽江学校的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天一色”。
(7)清凌叔叔给皂妲和尚茵讲述了“水天一色”的成语故事。
(8)蔚蓝天空映照着大海,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9)小灏不会写成语“水天一色”的最后一个字。
(10)小乐写不出成语“水天一色”的拼音。
(11)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简直是水天一色。
(12)这静动兼备,水天一色的景致,构成了“千里茶盘湖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的醉人画面。
(13)置身其间,视线越过荷花塘向江中眺望,可领略水天一色的宜人景致。
(14)欧式建筑群,洁白无暇,与近在咫尺的大海相连,水天一色,犹如海市蜃楼。
(15)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水天一色。见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16)前往托林寺的高铁上,牵姐姐给燮莹和焦琶讲述了『水天一色』的历史典故
(17)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18)夏日的北戴河海滨,风和日丽,游人如织。远处是水天一色,云蒸霞蔚,近处是浪涌微澜,暗香疏影。真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成语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一色一色:(1)一样的颜色:水天一色。(2)全部一样的;不混杂别的种类或式样的:一色的大瓦房;一色的江西瓷器。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天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色色:sè 1、<名>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2、<名>女色;美貌的妇女。《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色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色也。』3、<名>容貌。《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4、<名>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5、<名>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6、<名>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色人。』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天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色色:《未集下·色字部》《广韵》所力切《集韵》《韵会》杀测切,□音啬。《说文》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於颜,故谓色为颜气。《礼·玉藻》色容庄。《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后汉·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书·臯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又物景亦曰色。《庄子·盗跖篇》车马有行色。《潘岳·关中诗》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注〉载色,犹言有生气起色也。又《公羊传·哀六年》色然而骇。〈注〉惊貌。又《诗·鲁颂》载色载笑。〈传〉色,温润也。又《战国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又秘色。《高斋漫录》世言秘色,磁器。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又《博雅》色,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