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ú lǔ dì hǔ
成语注音:ㄧㄩˊ ㄌㄨˇ ㄉㄧˋ ㄏㄨˇ
成语简拼:YLD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魚魯帝虎
成语解释
指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鲁鱼帝虎、鲁鱼亥豕
成语接龙
1、鱼鲁帝虎→虎不食儿→儿女英雄→雄鸡断尾→尾大不掉→掉舌鼓唇→唇焦舌敝→敝衣粝食→食生不化→化外之民→民生凋敝→敝绨恶粟→粟陈贯朽→朽条腐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文纬武→武断乡曲→曲意逢迎→迎风招展→展脚伸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甫荐履→履足差肩
2、鱼鲁帝虎→虎踞鲸吞→吞声饮恨→恨相知晚→晚节不保→保盈持泰→泰山磐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坐风生→生荣死哀→哀毁骨立→立身扬名→名垂后世→世道人情→情深潭水→水碧山青→青蝇之吊→吊古寻幽→幽期密约→约法三章→章句之徒→徒有其名→名震一时→时易世变
3、鱼鲁帝虎→虎口拔须→须眉交白→白首同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桑之梦→梦魂颠倒→倒悬之苦→苦不堪言→言清行浊→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长纸短→短兵相接→接踵而至→至心朝礼→礼让为国→国无二君→君子三戒→戒备森严→严刑峻法→法不徇情→情孚意合→合衷共济
4、鱼鲁帝虎→虎口拔须→须髯如戟→戟指怒目→目不暇接→接踵而至→至亲骨肉→肉跳神惊→惊耳骇目→目瞪口僵→僵桃代李→李下瓜田→田连阡陌→陌路相逢→逢凶化吉→吉日良时→时和年丰→丰墙硗下→下笔有神→神不收舍→舍己成人→人情冷暖→暖衣饱食→食玉炊桂→桂枝片玉
5、鱼鲁帝虎→虎落平川→川泽纳污→污手垢面→面如死灰→灰心丧气→气壮河山→山盟海誓→誓同生死→死生荣辱→辱国丧师→师心自是→是古非今→今来古往→往古来今→今昔之感→感慨系之→之死靡二→二龙戏珠→珠沉玉碎→碎琼乱玉→玉碎香销→销声匿影→影形不离→离本趣末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鱼鲁帝虎”几个大字。
(2)唱唱写不出成语“鱼鲁帝虎”,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3)绮陌中学的欧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鱼鲁帝虎”。
(4)三河哥哥给戆琳和岑荥讲解了“鱼鲁帝虎”的故事。
(5)小丽不会写成语“鱼鲁帝虎”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清·金桌《〈南海百咏〉跋》:『余家向有钞本,承讹踵谬,不无鱼鲁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订正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鱼鱼:yú(1)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2)姓。
鲁鲁:lǔ 1、<形>笨;愚钝。《论语·先进》:『参也鲁。』2、<名>周代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一带。
帝帝:dì 1、<名>天帝,宗教或神话传说中主宰万物的地位最高的神。《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2、<名>帝王;皇帝。《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帝阍] (1)古代传说中天帝的看门人。(2)君门;官门。[帝祚] 帝位。
虎虎:hǔ 1、<名>老虎。《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2、<形>比喻凶狠残暴。《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赤壁之战》:『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鱼鱼:《亥集中·鱼字部》《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御平声。《说文》本作□,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狸,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於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音chéng]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考证:(今以为弓鞬步又者也。)谨照陆玑疏原文步又改步叉。
鲁鲁:《亥集中·鱼字部》《广韵》《正韵》郞古切《集韵》《韵会》笼五切,□音虏。《说文》钝词也。《论语》参也鲁。《何晏注》鲁,钝也。曾子性迟钝。又国名。《诗·鲁颂谱》鲁者,少昊挚之墟也。《前汉·地理志》周兴,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以为周公主。《释名》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又姓。《广韵》伯禽之后,以国为姓,出扶风。又复姓有鲁步氏。又《集韵》旅,古作鲁。注详方部六画。
帝帝:《寅集中·巾字部》《唐韵》都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丁计切,□音谛。《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记·高帝纪》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又諡法。《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天也。《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书·舜典》肆类于上帝。又五帝,神名。《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又地名。《左传·僖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考证:(《书·尧典传》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谨按此系书序文。传改序。(《周礼·春官·小宗伯》〈注〉黑帝曰叶光纪。)谨照原文叶改汁。
虎虎:《申集中·虍字部》虝《唐韵》火古切《集韵》《韵会》火五切,□音浒。《玉篇》恶兽也。《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铉注》象形。《易·乾卦》风从虎。《诗·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大戴礼》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异记》虎千年,则牙蜕而角生。又姓。《广韵》汉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后。又州名,唐有虎州,后避太祖讳攺武州。又滩名。《水经注》夷水又东迳虎滩。又山名。《吴越春秋》吴王葬阊门外,金玉精上浮为白虎,名虎丘。又便器名。《西京亲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又与琥通。《吴志·裴松之注》虞翻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六书正伪》象虎踞而回顾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误。《干禄字书》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