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鱼聚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shēn yú jù成语简拼:SSY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水深魚聚
成语解释
聚:聚集。水越深鱼越聚集。比喻越有德行,依附他的人就越多。
成语接龙
水深鱼聚→聚少成多→多情多义→义重恩深→深虑远议→议论风生→生寡食众→众喙一辞→辞多受少→少私寡欲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水深鱼聚”几个大字。
(2)第五完全中学的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深鱼聚”。
(3)冠冠写不出成语“水深鱼聚”的拼音。
(4)咪咪不会写成语“水深鱼聚”的最后一个字。
(5)时迪叔叔给逍娅和佩燕介绍了“水深鱼聚”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唐·杜甫《遣兴》:『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深深:shēn 1、<形>水深,与『浅』相对。《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2、<形>深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游园》:『人立小庭深院。』3、<形>时间久。《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梦啼妆泪红阑干。』4、<形>程度深。《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5、<形>苛刻;严厉;刻毒。《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6、<形>深刻;深入。《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形>茂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8、<副>很;非常。《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孤望。』
鱼鱼:yú(1)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2)姓。
聚聚:jù 1、<名>村落;聚居点。《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2、<动>聚集;集合。《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衡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又] <动>征集。《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聚落] 村落,人们聚居之处。[聚讼] 众说纷争,是非难定。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深深:《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式针切,音□。水名。《说文》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又邃也。《增韵》深者,浅之对。《诗·邶风》深则厉,浅则揭。又深微也。《易·系辞》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礼·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又州名。《韵会》后汉博陆郡,隋置深州。《广舆记》今属真定府。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禁切,音谂。度浅深曰深。《周礼·地官》以土圭测土深。
鱼鱼:《亥集中·鱼字部》《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御平声。《说文》本作□,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狸,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於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音chéng]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考证:(今以为弓鞬步又者也。)谨照陆玑疏原文步又改步叉。
聚聚:《未集中·耳字部》《唐韵》《正韵》慈庾切《集韵》《韵会》在庾切,□徐上声。《说文》会也。《易·乾卦》君子学以聚之。《礼·檀弓》聚国族於斯。《前汉·高帝纪》五星聚于东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於衆[音zhòng]心之所聚。〈注〉聚谓所同归凑也。又《玉篇》敛也。《礼·乐记》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周礼·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疏〉聚是县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又居也,邑落也。《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注〉聚谓村落也。又《秦本纪》幷[同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注〉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聚。《前汉·平帝纪》乡曰庠,聚曰序。〈注〉张晏曰:聚,邑落名也。师古曰:聚,小于乡。又积也。《礼·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又《管子·正篇》会民所聚曰道。〈注〉聚谓衆[音zhòng]所宜。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注〉聚,具也。又《左传·庄二十五年》城聚。〈注〉晋邑。又《唐韵》才句切《集韵》从遇切《正韵》族遇切,□音□。义同。又音娵。《史记·正书》月名毕聚。日得甲子。索隐读。又与骤同。《周礼·天官·兽医注》趋聚之节。《释文》聚,本一作骤。又《韵补》叶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赋》毛羣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考证:(《礼·月令》孟冬之月,命司徒循行积聚。)谨照原文司徒改有司。(《班固·西都赋》毛羣肉阗,飞羽上覆。)谨照原文肉阗改内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