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diào gē tóu
成语简拼:SDGT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水調歌頭
成语解释
词牌名。
成语接龙
1、水调歌头→头高头低→低声下气→气宇轩昂→昂然自得→得意扬扬→扬清厉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千金→金石之功→功遂身退→退有后言→言多伤行→行步如飞→飞苍走黄→黄汤辣水→水泄不漏→漏尽锺鸣→鸣珂锵玉→玉毁椟中→中西合璧→璧合珠联→联翩而至→至理名言
2、水调歌头→头会箕敛→敛锷韬光→光风霁月→月下老儿→儿女情多→多历年稔→稔恶盈贯→贯朽粟陈→陈古刺今→今是昔非→非同儿戏→戏彩娱亲→亲上成亲→亲密无间→间见层出→出处殊涂→涂炭生灵→灵丹妙药→药店飞龙→龙翔虎跃→跃马弯弓→弓影杯蛇→蛇头鼠眼→眼高手生
3、水调歌头→头会箕敛→敛后疏前→前仆后踣→踣地呼天→天高地迥→迥然不同→同心并力→力均势敌→敌不可纵→纵曲枉直→直眉睖眼→眼不识丁→丁一卯二→二姓之好→好天良夜→夜行被绣→绣花枕头→头痛额热→热情洋溢→溢美之言→言之凿凿→凿壁偷光→光彩夺目→目瞪口张
4、水调歌头→头昏目晕→晕晕沉沉→沉疴难起→起承转合→合而为一→一龙一蛇→蛇行鼠步→步调一致→致远任重→重温旧梦→梦幻泡影→影只形孤→孤行一意→意气扬扬→扬眉眴目→目无法纪→纪群之交→交能易作→作奸犯罪→罪业深重→重男轻女→女貌郎才→才高七步→步雪履穿
5、水调歌头→头昏脑闷→闷海愁山→山肴海错→错落不齐→齐名并价→价增一顾→顾影自怜→怜香惜玉→玉燕投怀→怀恨在心→心忙意急→急不择途→途穷日暮→暮鼓朝钟→钟鼎人家→家徒壁立→立竿见影→影影绰绰→绰绰有裕→裕民足国→国士无双→双桂联芳→芳兰竟体→体无完皮
成语示例
(1)…潮比得来轻了,这潮可比玉龙之势。』学士遂做《水调歌头》,道是登临眺东淆,始觉大虚宽。海天相接,潮生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永为珍赐。』孔通判相谢罢,遂作一词,唤做《水调歌头》。词云:玉人揎皓腕,纤手映朱唇。龙吟越调孤喷…——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弓阿姨给飞飞和他的同学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历史故事。
(2)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水调歌头”几个大字。
(3)雷雷不会写成语“水调歌头”的最后一个字。
(4)冷水镇中学的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调歌头”。
(5)灵儿写不出成语“水调歌头”的拼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7)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见宋·朱熹《水调歌头》词。
(8)酿成一堂和气,来荐老人觞。见元·王恽《水调歌头》词。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10)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见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11)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见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
(1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见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
(14)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见宋·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德和》词。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见宋·苏轼《水调歌头》词。
(16)堪笑行藏用舍,试问山林钟鼎,底事有亏全。见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词。
(17)铁券丹书家世,朱阁青毡步武,名字在尧聪。见宋·李曾伯《水调歌头》词。
(18)缓带轻裘多暇,燕寝森严兵卫,香篆几徘徊。见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词。
(19)去往申扎县中学的路上,浩纯大哥哥给曼田和缨棚讲了『水调歌头』的典故。
成语出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调调:tiáo 1、<动>协调;调和。于谦《喜雨行》:『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2、<动>烹调;调味。也指烹调的滋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3、<动>调节;节制。《治平篇》:『水旱疾役,即天地调剂之法也。』4、<动>调弄;弹奏。《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动>调理休养。《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两个,急令医士调治。』6、<动>调笑;嘲弄。《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diào 1、<动>调动;调迁。《记王忠肃翱事》:『婿竟不调。』2、<名>音调;乐调。《琵琶行》:『未成曲调先有情。』
歌歌:gē 1、<动>唱;唱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名>歌曲;合乐能唱的诗。《前赤壁赋》:『倚歌而和之。』《岳慢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动>作歌;吟诵。《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钟] 即编钟,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
头头:一、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二、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调调:《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徒辽切《集韵》《韵会》《正韵》田聊切,□音迢。《说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诗·小雅》弓矢既调。《礼·月令》仲夏调竽笙竾簧。又《韵会》揉伏也。《史记·秦本纪》大费佐舜调驯鸟兽。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说》王丞相每调之。又《广雅》欺也,啁也,譀也,出买也。又《庄子·齐物论》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注〉树上枝叶摇动之形。又官名。《周礼·地官》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又姓。《广韵》周礼有调人,其后氏焉。又《广韵》《集韵》《韵会》□张流切,音輈。朝也。《诗·周南》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又作輈。又《广韵》《集韵》《韵会》□徒吊切,迢去声。《玉篇》选调也。《史记·秦始皇纪》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注〉下令调敛也。《前汉·食货志》马数万匹,卒掌者不足,乃调旁近县。《师古注》谓选发之也。又《张释之传》十年不得调。《师古注》选也。又《袁盎传》盎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师古注》迁也。又《玉篇》度也。《增韵》算也。《前汉·鼂错传》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师古注》谓算度之也。又《玉篇》求也。又《类篇》赋也。《正字通》民赋曰调,晋平吴制户调。见《晋书》。又唐赋,人之制有四,二曰调。见《旧唐书》。又《广韵》韵调也。《增韵》音调,乐律也。才调,韵致也。又《韵会》诗也。又叶从红切,音同。《屈原·离骚》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汤禹俨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调。
歌歌:《辰集下·欠字部》(古文)可哥《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音柯。《说文》咏也。《徐曰》长引其声以咏也。《释名》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有柯叶也。《扬子·方言》兖冀言歌,声如柯。《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正义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咏其诗之义以长其言。《礼·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又〉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又曲合乐也。《诗·魏风》我歌且谣。〈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疏〉正义曰:谣既徒歌,则歌不徒矣,故曰曲合乐曰歌。歌谣对文如此,散则歌为总名,未必合乐也。又《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曰谣。又《古乐府注》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奏乐曰登歌,曰升歌。又钟名。《左传·襄十一年》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绦。又山名。《广舆记》歌山,在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又朝歌,地名,纣所都也。汉为县,属河内郡。见《前汉·地理志》。又叶古贺切,音过。《左贵□·晋元后诔》内敷阴敎,外毗阳化。绸缪庶政,密勿夙夜。恩从风翔,泽随雨播。中外禔福,遐迩咏歌。说见《颜氏·刊谬正俗》。又叶居之切,音姬。《屈原·远游》张乐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又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饶娥□辞》鄱民哀号,或以颂歌。齐女色忧,伤槐罢诛。《说文》或作謌。《集韵》或作□。
头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