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shí qīng huá
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ㄕㄧˊ ㄑㄧㄥ ㄏㄨㄚˊ
成语简拼:SSQ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水石清華
成语解释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同『水木清华』。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近义词
水木清华
成语接龙
1、水石清华→华不再扬→扬铃打鼓→鼓衰力尽→尽忠报国→国士无双→双足重茧→茧丝牛毛→毛骨竦然→然荻读书→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死未卜→卜夜卜昼→昼度夜思→思断义绝→绝裙而去→去伪存真→真刀真枪→枪烟炮雨→雨散风流→流言飞文→文籍先生→生老病死→死里逃生
2、水石清华→华封三祝→祝发文身→身外之物→物换星移→移缓就急→急转直下→下坂走丸→丸泥封关→关情脉脉→脉脉相通→通首至尾→尾生抱柱→柱石之坚→坚韧不拔→拔新领异→异草奇花→花攒锦簇→簇锦团花→花天锦地→地狱变相→相辅相成→成己成物→物以羣分→分情破爱
3、水石清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姑独处→处之夷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为美谈→谈天说地→地大物博→博弈犹贤→贤良方正→正本澄源→源清流清→清浊同流→流天澈地→地网天罗→罗掘一空→空谈快意→意出望外→外合里差→差强人意→意往神驰→驰马试剑→剑及履及
4、水石清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己得失→失惊打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谷跫音→音容如在→在所难免→免怀之岁→岁在龙蛇→蛇神牛鬼→鬼设神使→使臂使指→指日而待→待兔守株→株连蔓引→引人入胜→胜任愉快→快意当前→前功尽废→废私立公→公私两济→济人利物
5、水石清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薄蝉翼→翼翼飞鸾→鸾歌凤吹→吹毛求瑕→瑕不揜瑜→瑜百瑕一→一得之功→功行圆满→满坑满谷→谷马砺兵→兵不逼好→好景不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车伊始→始终不易→易如破竹→竹柏异心→心细如发→发家致富→富室大家→家至户察
成语造句
(1)成语「水石清华」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水石清华”几个大字。
(3)飞飞写不出成语“水石清华”,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4)好好不会写成语“水石清华”的最后一个字。
(5)七甲坪镇中学的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石清华”。
(6)诸叔叔给成成和他的同学讲述了“水石清华”的典故。
成语出处
《宋书·隐逸传论》:『且岩壑闲远,水石清华,虽复崇门八袭,高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仿佛林泽。』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清华清华:(1)清丽华美。可指景物,也可指文章。(2)清贵的官品,也指这种官员及其门第。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石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清清:qīng 1、<形>清澈;清亮。《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形>清洁;清净。《班超告老归国》:『水清无大鱼。』3、<形>清白;纯洁。《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4、<形>清廉;廉洁。《训俭示康》:『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5、<形>清爽;清凉。《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形>清明;清平。《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7、<动>清除;肃清。《谭嗣同》:『清君侧,肃宫廷。』8、<形>凄清;冷清。《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华华:huā 1、<名>花。《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又] <动>开花。《淮南子·时则》:『桃李始华』2、<形>花白。《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á 1、<形>华丽;华美。《毛遂自荐》:『歃血于华屋之下。』2、<名>精华;精美的东西。《滕王阁序》:『物华天宝。』3、<名>文才。刘勰《文心雕龙·程器》:『昔庾元规才华精英。』4、<形>豪华;浮华。《训俭示康》:『吾性不善华靡。』5、<名>光彩。《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下照也。』6、<形>显贵;显耀。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7、<名>汉族的古称。《左传·襄公十四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huà<名>华山。又叫太华山,五岳中的西岳。《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华表] (1)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2)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纹。(3)房屋外部装饰。[华盖] (1)帝王、贵官的伞盖。(2)帝王、贵官的车上也常有华盖,又为车的别称。(3)古星名。迷信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石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
清清:《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七情切《集韵》《韵会》亲盈切,□音圊。《说文》朖也。澂水之貌。《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诗·郑风》浏其清矣。又静也,澄也,洁也。《书·舜典》直哉惟清。又水治曰清。《诗·小雅》泉流既清。又视清明也。《诗·鄘风》子之清扬。〈注〉视清明曰清。又《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传〉目上为名,目下为清。又酒名。《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注〉清谓醴之泲者。又凡饮皆曰清。《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又水名。《山海经》太时之山,清水出焉。《水经》清水,出河南修武县北黑山。又江名。《广舆记》清江,在临江府城南。又河名。《水经注》白沟水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邑名。《春秋·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注〉清,卫邑。《诗·郑风》清人在彭。《正义》清,郑邑。又姓。宋有进士清贤。又《集韵》《韵会》《正韵》□疾郢切,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疾正切,音净。与瀞同。又《集韵》《韵会》《正韵》□七正切,音婧。与凊同。寒也。又《韵补》叶于羊切,音瑲。《张籍诗》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黄子陂岸曲,池旷气色清。考证:(《齐风》美目清矣。)谨照原文矣改兮。
华华:《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户花切《集韵》胡瓜切,□音划。《书·舜典》重华协于帝。〈传〉华谓文德。又《礼·檀弓》华而睆。〈疏〉凡绘画,五色必有光华,故曰华画也。又《广韵》草盛也。又粉也。《曹植·洛神赋》铅华弗御。又发白也。《后汉·陈蕃传》蹇谔之操,华首弥固。又华林,园名。《魏志》芳林园即今华林园。又地名。《战国策》说赵王于华屋之下。《史记·秦本纪注》华阳,地名。《吴志·孙皓传》皓举大衆[音zhòng]出华里。又《水经注》河水东南径华池。又华表。《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大帝九星曰华盖。又《韵会》胡化切,音话。《书·禹贡》至于太华。《尔雅·释山》华山,为西岳。又姓。《潜夫论》华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华,因氏焉。又《司马相如·上林赋》华枫枰栌。〈注〉华皮可以为索。又《集韵》呼瓜切,音譁。《礼·曲礼》为国君者华之。〈注〉华,中裂之,不四拆也。《尔雅·释木》瓜曰华之。又与花同。《尔雅·释草》华,荂也。《扬子·方言》齐楚之间或谓之华,或谓之荂。《佩觿集》华有户瓜,呼瓜二翻,俗别为花。又《韵补》呼戈切。《边让·章华赋》体迅轻鸿,荣曜春华。进如浮云,退如激波。又胡戈切。《徐锴·说文系传》华,本音和,故今人谓华表为和表。《枣据诗》矫足登云阁,相伴步九华。徙倚凭高山,仰攀桂树柯。又《诗·本音》灼灼其华。〈注〉音敷。〈考〉《诗》如常棣之华,颜如舜华,维常之华,□叶车韵。隰有荷华,叶下都韵。黍稷方华,叶下途韵,凡七见,皆读敷。又《唐韵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东谓华为敷。陆德明曰:古读华如敷,不独江东也。汉光武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必得阴丽华。又《韵会》苦蛙切《正韵》枯瓜切,□音夸。不正也。或作蕐。详□字注。□又作□。考证:(《礼·檀弓》华而晥。)谨照原文晥改睆。(《诗·本音》灼灼其华。〈注〉音敷。〈考〉诗如棠棣之华。)谨照原文棠改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