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ǎ liǎng miàn pài
成语简拼:SLMP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耍兩面派
成语英文:be double-faced成语日文裹表(うらおもて)のあるやり口(くち)をとる
成语解释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面三刀
近义词
两面三刀
反义词
言行一致
成语造句
(1)成语「耍两面派」是一个动宾式成语。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耍两面派”几个大字。
(3)娇娇不会写成语“耍两面派”的最后一个字。
(4)石岭镇二中的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耍两面派”。
(5)我希望你不要耍两面派。
(6)小迪写不出成语“耍两面派”的拼音。
(7)休阿姨给小草和他的同学介绍了“耍两面派”的故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两面两面:[liǎngmiàn] (1)两个面。这张纸两面有字。(2)两个方面。两面受敌。(3)具有双重面貌。两面手法。
耍耍:shuǎ(1)<方>玩;玩耍:让孩子到院子里耍去;全社的大事,可不是耍的!(2)玩弄;戏弄:耍刀;耍花枪;耍猴儿。(3)施展;表现出来(多含贬义)。如:耍笔杆;耍脾气;耍威风;耍态度。(4)姓。
两两:liǎng 1、<形>成双的;成对的。《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2、<数>二。《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3、<副>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4、<量>重量单位。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5、<量>双,用于鞋袜等。《诗经·南山》:『葛屦五两。』liàng<量>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两端] (1)事物的两头;两方面。(2)模棱两可;观望不定。[两舌] 言语反覆;搬弄是非。[两曜] 日和月。[两造] 指诉讼双方,即原、被告。
面面:miàn 1、<名>脸。《彭祖面长》:『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面长。』2、<动>面向;面对着。《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3、<副>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名>方位;方面。《垓下之战》:『闻汉军四面皆楚歌。』5、<名>平面;表面。《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6、<量>《宋书·何承天传》:『上又赐银筝一面。』[面壁] (1)面对墙壁静坐,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2)佛教指修行。[面墙] 喻不学,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面首] 本指壮美的男子,引申为妇人的男妾、男宠。
派派:pài 1、<名>水的支流。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汇。』[引] 泛指流派支系。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别派驱杨墨,他镳并老庄。』
耍耍:《未集中·而字部》《篇海》沙下切,音洒。尖耍,俊利也。戏也。
两两:《子集下·入字部》《唐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良上声。《说文》再也。《易·系辞》兼三才而两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又《韵会》匹也。《左传·闵二年》重锦三十两。〈注〉三十匹也。又车数曰两。《后汉·吴佑传》载之兼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又《玉篇》二十四铢为两。又《鸡林类事》四十曰麻两。又《史记·平准书》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又《南史·齐和帝纪》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又《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百两御之。
面面:《戌集中·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弥箭切,音偭。《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象人面形。《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又见也。《礼·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仪礼·聘礼》□者出请事,賔面如觌币。〈注〉面,亦见也。《周礼·秋官·司仪》私面。〈注〉私觌也。又向也。《书·周官》不学墙面。〈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礼·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犹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面朝后市。又《广韵》前也。《仪礼·士冠礼》覆之面叶。〈注〉面,前也。又《韵会》方面,当四方之一面也。《书·顾命》大辂在賔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势。〈注〉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又《韵会》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注》师古曰:如淳说非也。面谓背之,不面向也。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非也。又《前汉·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注〉师古曰:便面,扇之类也。亦曰屛面。考证:(《说文》本作□,颜前也。从自)谨照原文自改□。
派派:《巳集上·水字部》《广韵》匹卦切《集韵》《韵会》普卦切,□音□。《说文》别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归海而会。又《博雅》水自汾出为派。又《集韵》卜卦切,音□。谷名,在安邑。又莫获切,音麦。泉潜通也。又《韵补》叶滂佩切,音配。《欧阳修·病暑赋》览星辰之浮没,视日月之阴蔽。披阊阖之清风,饮黄流之巨派。又叶普驾切,音怕。《吕温勳臣赞》河出昆仑,来润中夏。连山合沓,横拥其派。或作泒,非。泒音孤,水名。考证:(《博雅》水自分出为派。)谨照原文分改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