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装盗金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zhuāng dào jīn成语注音:ㄕㄨˋ ㄓㄨㄤ ㄉㄠˋ ㄐㄧㄣ
成语简拼:SZD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束裝盗金
成语解释
指无端见疑。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嫌或疑心,诚亦难分。动容窃斧,束装盗金,又何足论也。▼南朝·宋·颜延之《庭诰》
成语造句
(1)白中初级中学的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束装盗金”。
(2)卡卡写不出成语“束装盗金”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束装盗金”几个大字。
(4)小锐不会写成语“束装盗金”的最后一个字。
(5)怡晖大哥哥给妍艳和贝鹊讲了“束装盗金”的典故。
成语出处
《汉书·直不疑传》:『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束装束装:[shùzhuāng] 收拾行装。束装首途。束装待发。
束束:shù 1、<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动>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4、<量>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束甲] 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束脩] (1)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2)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装装:zhuāng 1、<名>衣服。《狱中杂记》:『富者赂数十金,贫亦罄衣装。』2、<名>出行时的用具;行装。《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3、<动>打扮;装饰。《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4、<动>假装。《范进中举》:『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5、<动>放入。《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装池] 装裱古籍或书画。[装束] (1)整理行装。(2)打扮。
盗盗:dào 1、<动>偷。《信陵君窍符救赵》:『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2、<名>偷东西的人;小偷。《智子疑邻》:『不筑,必将有盗。』3、<名>强盗。又常为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诬称。《鸿门宴》:『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辨] 盗,贼。『盗』和『贼』两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差不多相反:现代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古代叫『盗』;现在所谓『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也可以叫『盗』,但一般都称『贼』。
金金:jīn 1、<名>金子;黄金。《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又] 指铜。《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名>泛指钱币;钱财。《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3、<名>金属的通称。《劝学》:『金就砺则利。』《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4、<名>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形>像金属般的;比喻坚固。《过秦论》:『自为关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量>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公输》:『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7、<名>金色;金黄色。《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金榜] 黄金制成的匾额。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金波] (1)月亮,月光。(2)月光下的水波。(3)酒名。(4)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金城汤池] 金属造成的城,蓄满开水的护城河。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金兰] (1)牢固而融洽的友情。(2)指结义的兄弟姐妹。[金瓯] (1)金制的盆盂之类。(2)比喻国土完固。[金阙] (1)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2)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金蛇] 喻闪电之光。[金屋] 华丽的房屋。
束束:《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音□。《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为束。《礼·亲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装装:《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羊切,音庄。装束也。又《玉篇》裹也。《前汉·陆贾传》佗赐贾橐[音tuó]中装,直千金。又《增韵》齎也。《史记·袁盎传》悉以其装齎置二石醇醪。又藏也。《孔稚圭·北山移文》牒诉倥偬装其怀。又《广韵》侧亮切,音壮。《吴均·赠别诗》匕首直千金,七宝雕华装。生离何用表,赖此持相饷。《韵会》亦作□。
盗盗:《午集中·皿字部》《唐韵》徒到切《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音导。《说文》私利物也。《易·说卦》坎为盗。〈疏〉取水行潜,窃如盗贼也。《左传·文十八年》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周礼·秋官》司隶帅其民而搏盗贼。《诗·小雅》君子信盗,乱是用暴。〈传〉盗,逃也。《风俗通》言其书伏夜奔,逃避人也。又《正字通》凡阴私自利者皆谓之盗。《谷梁传·哀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又泉名。《后汉·郡国志》徐州有盗泉。《说苑》水名盗泉,孔子不饮,丑其名也。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东南,曰盗星。主大盗。又千里马名。《穆天子传》右服盗骊。《尔雅·释畜疏》骏马小颈,名曰盗骊。又草名。《尔雅·释草疏》蕧一名盗庚。《六书正伪》□即涎字,欲也,欲皿为盗,会意。从□。俗从次,误。
金金:《戌集上·金字部》《唐韵》居音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吟切,□音今。《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书·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从革。〈传〉金可以攺更。〈疏〉可销铸以为器也。〈又〉从革作辛。〈传〉金之气味。〈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气味。又金有五色。《说文》五色金,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前汉·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师古曰: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又《公羊传·隐五年》百金之鱼。〈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庄子·逍遥游》不过数金。〈注〉百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记·平准书》黄金一斤。〈注〉索隐曰:如淳云:时以钱为货,黄金一斤直万钱,非也。又臣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是其义也。董彦远曰:汉一斤金四两,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两为一斤。兵法:兴师一万,日费千金。燕昭王以千金养士,皆此数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又乐有八音,一曰金。《左传·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击钟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也。《周礼·春官·钟师》掌金奏。又兵也。《礼·中庸》衽金革。《朱注》金戈兵之属。又《韵会》军行钲铎曰金。《释名》金鼓。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前汉·李陵传》闻金声而止。〈注〉金,钲也。一名镯。又黄色也。《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注〉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又坚也。《前汉·司马相如传》上金堤。〈注〉金堤,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贾谊·过秦论》金城千里。又官名。《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魏志·王修传》行司金中郞将。《唐书·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辽史·国语解》阴山采金置冶采链,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纪》置淮南淘金司。又《前汉·百官公卿表》更名执金吾。〈注〉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执焉。又《论语·摘辅象》风后受金法。〈注〉金法,言能决理是非也。又地名。《五音集韵》金州,周为附庸国,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后周攺为金州。又《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注〉昭帝始元六年置。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方舆胜览》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又山名。《广舆记》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故名。又《述异记》黄金山,生交让树。〈又〉南金山有师子兽。又台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谓黄金台。又花名。《五代史·附录》汤城淀池多异花。一曰旱金,大如掌。又树名。《洞冥记》影蛾池北有生金树。破之皮间有屑,如金而色青,亦名青金树。又草名。《周礼·春官·郁人注》郁金香草,宜以和鬯。又《拾遗记》祖梁国献蔓金苔。《正字通》百两金,药名。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两金。又古天子号。《帝王世纪》少昊氏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又国号。《金史·太祖纪》国有金水,源产金,故号大金。又姓。《五音集韵》古天子,金天氏之后。又汉复姓。金留氏,出《姓苑》。又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书·艺文志》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宋史·艺文志》丛金诀一卷。又神名。《前汉·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又阙门名。《前汉·公孙弘传》待诏金马门。〈注〉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又金精,珠名。见《博雅释珠》。又钟名。《拾遗记》帝颛顼有浮金之钟。又星名。《酉阳亲俎》北斗第三星曰视金。《清异录》高丽谓星曰屑金。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训》黄澒五百岁生黄金。〈注〉澒,水银也。黄金,石名。又去声。《字汇补》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闭舌。又《韵补》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刚柔相伤,火烂销金。考证:(《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丞德殿铜池中。)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