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zhàng lǐ mín
成语注音:ㄕㄨˋ ㄓㄤˋ ㄌㄧˇ ㄇㄧㄣˊ
成语简拼:SZL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束杖理民
成语解释
指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束杖理民→民贵君轻→轻饶素放→放牛归马→马角乌头→头上末下→下笔成文→文不尽意→意气自如→如山似海
成语示例
(1)上圣自从隋炀帝封为嘉州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
成语造句
(1)安安不会写成语“束杖理民”的最后一个字。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束杖理民”几个大字。
(3)佳驿哥哥给朱攀和郁涵介绍了“束杖理民”的成语典故。
(4)涓涓写不出成语“束杖理民”的拼音。
(5)杨村甸乡中学的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束杖理民”。
(6)前往天生桥温泉的时候,寒哥哥给小平和幻旖介绍了『束杖理民』的历史典故
(7)上圣自从隋炀帝封为嘉州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见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
成语出处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束束:shù 1、<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动>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4、<量>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束甲] 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束脩] (1)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2)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杖杖:zhàng 1、<名>手杖;拐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来倚杖自叹息。』2、<名>挑物的工具。《荷蓧丈人》:『以杖荷蓧。』3、<名>棍棒。《订鬼》:『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4、<动>用棍棒打。《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5、<动>拄着。《中山狼传》:『遥望老子杖藜而来。』[杖策] (1)执鞭,指驱马而行。(2)扶杖。
理理:lǐ 1、<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3、<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6、<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8、<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理气]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民民:mín 1、<名>古指奴隶,泛指庶民百姓。《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2、<名>人。《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
束束:《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音□。《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为束。《礼·亲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杖杖:《辰集中·木字部》《唐韵》直两切《集韵》《韵会》雉两切《正韵》呈两切,□音杖。《说文》所以扶行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又《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又《礼·丧服小记》父丧苴杖竹也,母丧削杖桐也。又木梃也。《家语》舜事瞽瞍,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又《方言》矜谓之杖,谓戈戟柄也。《吕览·贵已篇》操杖以战。又《尔雅·释草》蒤[音tú],虎杖。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丈去声。持也。与仗同。《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又凭倚也。《左传·襄八年》杖信以待晋。考证:(《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赐之几杖。)谨照原文,赐之上增若不得谢则必六字。(《尔雅·释草》虎杖,荼也。)谨照原文改蒤[音tú]虎杖。
理理:《午集上·玉字部》《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间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正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民民:《辰集下·氏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弥邻切,音泯。《说文》衆[音zhòng]萌也。言萌而无识也。《易·师卦》君子以容民畜衆[音zhòng]。《书·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治。《礼·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又四民。《谷梁传·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又司民,星名。《周礼·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注〉司民,轩辕角也。《释文》轩辕十七星,如龙形,有两角,角有大民、小民。又官名。《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於版。又民曹,汉官名。《后汉·百官志》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注〉《蔡质·汉旧仪》曰:典膳治功作,监池、苑囿、盗贼事。又民部,今户部也。《文献通考》汉置尚书郞四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至魏文帝,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吴有户部,晋有度支,皆主筭也。后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礼》之制,隋初有度支尚书,则幷[同并]后周民部之职。开皇二年,改度支为民部。永徽初,改民部为户部。又北方有比肩民,见《尔雅·释地》。南方有裸民,见《吕氏春秋》。又白民国,白身,背有角,乗[音chéng]之寿二千岁。羽民国,其民皆生羽毛。卵民国,其民皆生卵。毛民国,其民皆生毛。又有劳民、摇民、埙民、盈民、琶瘛Ⅱ饷裰罟跫渡胶>贰S趾酌窆顺と纾招星Ю铮肚钌衩卦贰贰S中眨缎赵贰贰S忠读谥校衾搿!断挠硐辶瓴佟泛樗咸欤旅癯畋I系塾桑崦挪蝗搿8缸拥浪ィ掂挡挥诚旅瘛S忠睹盅忧校裘摺!?杨方·合欢诗》齐彼蛩蛩兽,举动不相捐。生有同穴好,死成倂棺民。《六书略》民,象俯首力作之形。○按民字之义非一。有总言人者,《诗》天生蒸民,厥初生民。是也。有对君而言者,《书》民惟邦本。是也。有别於在位而言者,《诗》宜民宜人。注:人谓臣,民谓衆[音zhòng]庶。是也。有对幽而言者,《论语》务民之义,《左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是也。有对已而言者,《诗》民莫不谷,我独于罹。是也。有对农而言者,《汉·食货志》粟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是也。况四民兼士农工商,岂力田始称民乎。《六书略》之说穿凿,不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