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装就道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zhuāng jiù dào成语简拼:SZJD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束裝就道
成语解释
整好行装走上旅途。
成语示例
(1)即叫倪忠束装就道,来到杭州,刚一接任,就收了无数的词状。▼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二回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束装就道”几个大字。
(2)三亚中兴学校的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束装就道”。
(3)小奔不会写成语“束装就道”的最后一个字。
(4)小好写不出成语“束装就道”的拼音。
(5)娅瞳哥哥给钏翡和挂若讲了“束装就道”的故事。
(6)去松山中学的公车上,钟月大哥哥给方诗和世春讲述了『束装就道』的历史典故
(7)即叫倪忠束装就道,来到杭州,刚一接任,就收了无数的词状。见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二回。
成语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燕剑秋》:『生素闻西湖名胜,思往一游,束装就道。』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就道就道:[jiùdào] 上路;动身;出发。时间紧迫,马上就道吧。
束装束装:[shùzhuāng] 收拾行装。束装首途。束装待发。
束束:shù 1、<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882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桓伊艟檎砸印!?、<动>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4、<量>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束甲] 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束脩] (1)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2)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装装:zhuāng 1、<名>衣服。《狱中杂记》:『富者赂数十金,贫亦罄衣装。』2、<名>出行时的用具;行装。《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3、<动>打扮;装饰。《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4、<动>假装。《范进中举》:『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5、<动>放入。《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装池] 装裱古籍或书画。[装束] (1)整理行装。(2)打扮。
就就:jiù 1、<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2、<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3、<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4、<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5、<动>承受;接受。《殽之战》:『使归就戮于秦。』6、<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7、<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8、<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9、<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10、<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11、<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12、<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就使] 即使。
道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束束:《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音□。《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为束。《礼·亲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装装:《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羊切,音庄。装束也。又《玉篇》裹也。《前汉·陆贾传》佗赐贾橐[音tuó]中装,直千金。又《增韵》齎也。《史记·袁盎传》悉以其装齎置二石醇醪。又藏也。《孔稚圭·北山移文》牒诉倥偬装其怀。又《广韵》侧亮切,音壮。《吴均·赠别诗》匕首直千金,七宝雕华装。生离何用表,赖此持相饷。《韵会》亦作□。
就就:《寅集上·尢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疾僦切,音鹫。《说文》就,高也。从京,从尤。《徐曰》尤,异也。尤高人所就之处,语曰:就之如日。会意。《广韵》成也,迎也。《诗·邶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周颂》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又即也。《齐语》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间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又《增韵》从也。《礼·檀弓》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又帀也。《礼·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注〉五采一帀曰就。又能也。《左传·哀十一年》郊之战,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注〉虽少年,能用命也。又终也。《郭璞曰》凡事物成就亦终也。又姓。《后汉书》菟赖氏,改为就氏。考证:(《齐语》先王之处士也,使就燕间。)谨照原文先王改圣王。燕间改间燕。(《礼·檀弓》先王之制,礼也。过者,使俯而就之。)谨照原文改过之者俯而就之。(《左传·哀十一年》清之战。)谨照原文改郊之战。
道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