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zhī gāo gé
成语注音:ㄕㄨˋ ㄓㄧ ㄍㄠ ㄍㄜˊ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简拼:SZG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束之高閣成语辨形阁,不能写作『搁』。成语谜语藏书楼
成语英文:pigeon-hole成语日文棚(たな)あげする,棚あげにする成语法文laisser dormir dans les cartons成语德文etwas zu den Akten legen
成语解释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成语释义
把东西捆起来,放置於阁楼上。比喻弃置不用。#语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成语辨析]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理睬』的意思;但束之高阁多指闲置不用或不管;语义范围大;『置之不理』只偏重于『不理睬』;语义范围小。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弃置不用。[类]用於『轻视忽略』的表述上。[例](1)书买回来後,就是要看,而不是把它们便束之高阁。(2)他自从和导演发生争执後,就被束之高阁,几乎没有戏可演。(3)自从毕业之後,数学课本早被我束之高阁了,忘得也差不多了。(4)去年他一心想学摄影,如今却将相机束之高阁,兴趣可变得真快。(5)每次遇到同样状况,就召开会议热烈讨论,但是决议都被束之高阁,并未执行。(6)多年前就已有预防的方案,只是被束之高阁,如今问题真发生了,不是很冤枉吗?。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近义词
庋之高阁、束高阁、束置高阁、置之高阁、打落冷宫、置之不理、置之脑後、不了了之、悬而未决、束之高屋、束在高阁、置之度外、置诸高阁、置若罔闻
反义词
物尽其用、爱不释手、掌上明珠
关联成语
束高阁、庋之高阁、束置高阁、置之高阁
成语示例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杜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後议其所任耳!」』(源)
(2)宋·司马光〈论风俗札子〉:『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
(3)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变法通议·论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4)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实践论》
(5)明·瞿式耜〈显考府君行状〉:『当新旧交乘之会,更文移舞弄之秋,易向东西,移手上下,一切已行规制,束之高阁。』
(6)南朝梁·费昶〈赠徐郎〉诗:『射策除郎,明经拜爵。家盈鞶帨,人有丹雘。车载斗量,束之高阁。』
(7)多年前就已有预防的方案,只是被束之高阁,如今问题真发生了,不是很冤枉吗?
(8)每次遇到同样状况,就召开会议热烈讨论,但是决议都被束之高阁,并未执行。
(9)去年他一心想学摄影,如今却将相机束之高阁,兴趣可变得真快。
(10)自从毕业之後,数学课本早被我束之高阁了,忘得也差不多了。
(11)他自从和导演发生争执後,就被束之高阁,几乎没有戏可演。
(12)书买回来後,就是要看,而不是把它们便束之高阁。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束之高阁”几个大字。
(2)毕节四中的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束之高阁”。
(3)参议院领袖反驳说,博纳议案即使在众议院获得通过,拿到参议院的时候,不用表决就会死掉,因为一个只需51票的程序性措施就可以将它束之高阁。
(4)但他也能发现自己实施的政策会被普遍的愤怒之火烧的偏离航道或束之高阁。
(5)当人们清楚的意识到,把进口粮食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和直接在当地种得粮食所耗费的时间几乎一样长,这项计划就束之高阁了。
(6)当在近期一档采访中被问及他是如何选择项目的,他很坦白地说他是追求自己的兴趣,喜欢拿掉被“束之高阁”的事情。
(7)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衣服,放在一个箱子,并贴上标签,写上日期,然后束之高阁几个月。
(8)该机构将人类送上火星或小行星的计划也同样束之高阁。
(9)各种解决赤字问题的提案看上去将束之高阁。
(10)你可以上去看看,因为你的父母可能曾经买过一个,但是被束之高阁。
(11)你是否把一价值几亿的产品或是想法束之高阁呢?
(12)其中,英国政府一贯使用IEA的统计数据,而将自己的统计数据束之高阁,从而认为,全球石油的长期供应没有什么威胁。
(13)人文与艺术不能因被认为是多余的而被束之高阁,就好比是我们现在买不起的奢侈品,就好比是最普通的乐趣而不是生产力。
(14)睿睿不会写成语“束之高阁”的最后一个字。
(15)时间会告诉我们是否真正重视这个警告,石油泄漏一得以控制就安然大睡,或只是厌倦了无休止的媒体报道,麻木我们自己,然后将这些关键问题束之高阁。
(16)宋叔叔给外甥和小儿子讲述了“束之高阁”的成语典故。
(17)所有那些对我意义重大的高领衬衣,所有的腰带扣和领带夹,很久以前我就把它们束之高阁了。
(18)我把和父亲有关的想法都束之高阁。
(19)我们目前需要采取统一的集体行动,以确保我们开始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把这个问题束之高阁。
(20)小虫写不出成语“束之高阁”,导致期末考试只有97分。
(21)休谟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论点,他说没有什么事情能把“大自然的规律”束之高阁,除非这件事情在自然界已经被重复实现了很多次。
(22)这将是一个一直持续下去的辩论---至少这总好过将这个问题束之高阁。
(23)只有15张照片的简短计划这种想法很快被束之高阁。
成语出处
《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成语典源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刘孝标注引)翼风仪美劭,才能丰赡,少有经纬大略。及继兄亮居方州之任,有匡维内外,扫荡群凶之志。是时,杜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後议其所任耳!』其意气如此。唯与桓温友善,相期以宁济宇宙之事。[注](1)杜乂:晋杜陵人,生卒年不详。字弘理,杜预孙。长相俊美,性格柔和,王羲之称赞他:『肤如凝脂,眼若点漆,神仙中人也。』後为丹阳丞。乂,音ㄧˋ。(2)殷浩:?~西元356,字深源,晋陈郡长平人。喜好谈论《老子》、《易经》,在当时负有盛名。(3)翼:庾翼,字稚恭,晋鄢陵人,生卒年不详,为庾亮之弟。为人有谋略,曾任荆州刺史,拜安西将军,後来接替其兄庾亮镇守武昌,抵御来自北方的侵略。[参]另可参考:《晋书·卷七三·庾亮列传》
成语故事
东晋著名将领庾翼很有学问,他奉旨驻守武昌,把武昌治理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他带兵北伐,收复了北方部分领土,他对当时两个善辩的名人杜宏和殷浩看不惯,认为应该把他们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时,再考虑让他们做一些事情
成语典故
据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载,东晋的庾翼,在军事上颇有才能,因为有他镇守武昌等地,抵御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让东晋因此能够偏安江南。当时文人流行清谈,尽说些浮夸无据的言论,其中又以杜乂和殷浩二人最得到众人佩服,赞美之声不断,认为他们才华如此出众,应该受到重用,给予官职。一向务实的庾翼,对於这些徒逞口舌之能的文人十分厌恶,因此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赞美这些人,他就会说:『像杜乂、殷浩这样的人,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用不着的东西一样,先捆起来放在阁楼上,等到天下太平了,再来考虑应该给他们什麽样的官职。』後来『束之高阁』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弃置不用。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高阁高阁:[gāogé] (1)高度较大的阁楼。(2)用以贮藏存放书、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阁)。
束束:shù 1、<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桓伊艟檎砸印!?2、<动>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4、<量>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束甲] 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束脩] (1)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2)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高高:gāo 1、<形>高,与『低』、『矮』、『下』相对。《涉江》:『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2、<动>加高;抬高。《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动>重;推崇。《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4、<名>高度。《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5、<名>高处。《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6、<形>指品级地位高;尊贵。《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滕阁王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7、<形>高明;高尚。《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副>高度。《东方朔》:『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9、<形>大。《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又专指大年龄《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0、<形>高亢;响亮。鲍照《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相追和。』11、<形>热烈;盛大。《史记·项羽本纪》:『饮酒高会。』12、<动>高出;超出。《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13、<形>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素不相识,去问官人高姓大名。』
阁阁:gé 1、<名>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战国策·齐策》:『故(田单)为栈道木阁经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2、<名>楼与楼之间的空中通道。谢朓《和江丞北戍琅琊城》:『春成丽白日,阿阁跨层楼。』3、<名>内室,旧时常指女子的卧房。《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名>一种小楼。《柳毅传》:『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5、<名>收藏书籍或供佛的寺方。《汉书·扬雄传》:『时雄校书天禄阁上。』6、<名>藏物的小房间。《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7、<名>官署。《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8、<动>同『搁』。放置;搁置。《新唐书·刘知几传》:『阁笔相视。』《长亭送别》:『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辨] 亭,台,榭,楼,阁。见『台』字。[阁手] 拱手而无所作为。
束束:《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音□。《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为束。《礼·亲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高高:《亥集上·高字部》《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音羔。《说文》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易·系辞》□高以□,贵贱位矣。〈注〉高谓天体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贵。又《史记·高祖纪注》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沛郡高县。又姓。《史记·仲尼弟子传》高柴。又《集韵》《韵会》□居号切,音诰。度高曰高。《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释文》高,古报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钩。《柳宗元·柳评事墓铭》柳侯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又叶居何切。《苏黄门·严颜□》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伪。严颜生平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韵会》俗作髙。
阁阁:《戌集上·门字部》《唐韵》古洛切《集韵》刚鹤切《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说文》所以止扉者。从门,各,意兼声。《徐曰》按:杙长者谓之阁,所以止扉。即今云门颊,扇所附着也。《正字通》按尔雅释宫:樴谓之杙,在墙者谓之楎,在地者谓之臬,大者谓之栱,长者谓之阁。又《博雅》阁载也。又《集韵》一曰观也。一曰□藏之所。《玉篇》楼也。扬雄校书于天禄阁。《正字通》汉宫殿疏:麒麟阁、天禄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延贤士。唐制: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阁。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谓之入阁。又食阁,木板为之,所以□食物。《博雅》阁,庖□也。《礼·内则》大夫七十而有阁。〈注〉阁,以板为之,□食物也。〈又〉天子阁,左达五,右达五。〈注〉天子尊庖□远,故左夹室五阁。右夹室五阁。又阁道,楼陛也。《前汉·司马相如传》辇道纚属。〈注〉辇道,阁道也。《战国策》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於城阳山中。又甬路,亦名飞阁,复道也。《史记·高祖纪·辄烧绝栈道注》栈道,阁道也。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版梁为阁。《正字通》马鸣阁道,利州栈道也。今保宁府广平县,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水中。张良烧绝秦栈道,即此。地舆志昭化县有马鸣阁。刃州有刃阁。又《周礼·秋官·野庐氏注》车有轘辕坻阁。〈疏〉坻阁,道路之名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注〉阁道,北斗之辅。又《诗·小雅》约之阁阁。《毛传》犹正正也。《诗诂》端直貌。又蛙声。《韩愈·亲诗》蛙黾鸣无谓,阁阁祗乱人。〈注〉阁阁,如其声。喻羣言害道也。又姓。《急就章》有阁幷[同并]欣。《正字通》唐御史阁辅。又《韵补》叶于六切,音哊。《司马相如·上林赋》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叶下属宿。考证:(尔雅大者谓之棋,长者谓之阁。)谨照原文谓之棋改谓之栱。(《史记·天官书》营室曰阁道。〈注〉乐汁图云阁道,北斗之辅。)谨按天官书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非营室即阁道也。今照原文改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注阁道北斗之辅。省乐汁图云四字。(《司马相如·上林赋》离宫别馆,弥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谨照原文弥由改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