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náng wú dǐ
成语注音:ㄕㄨ ㄕㄨ ㄕㄨ ㄕㄨ ㄕㄨ
成语简拼:SNW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書囊無底
成语解释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接龙
1、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动活泼→泼油救火→火烛银花→花甲之年→年近古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马如龙→龙伸蠖屈→屈打成招→招风惹雨→雨栋风帘→帘窥壁听→听天由命→命里注定→定乱扶衰→衰当益壮→壮志未酬→酬功给效→效死输忠→忠贯白日→日久歳长→长年累月
2、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栋覆屋→屋如七星→星行电征→征敛无度→度日如岁→岁月不居→居不重席→席地而坐→坐楼杀惜→惜字如金→金相玉映→映雪读书→书不尽言→言来语去→去粗取精→精神焕发→发愤忘食→食不果腹→腹心之疾→疾声厉色→色飞眉舞→舞爪张牙→牙白口清
3、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栋覆屋→屋如七星→星星之火→火云如烧→烧琴煮鹤→鹤发鸡皮→皮里阳秋→秋月春风→风车云马→马革盛尸→尸禄素餐→餐风饮露→露红烟绿→绿林强盗→盗铃掩耳→耳食之言→言不及义→义断恩絶→絶仁弃义→义形于色→色如死灰→灰飞烟灭→灭门绝户
4、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栋覆屋→屋乌推爱→爱老慈幼→幼学壮行→行若无事→事宽即圆→圆凿方枘→枘凿方圆→圆顶方趾→趾踵相接→接三连四→四战之地→地棘天荆→荆棘铜驼→驼瓮俱失→失精落彩→彩云易散→散带衡门→门庭若市→市不二价→价等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
5、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公说法→法不徇情→情见乎辞→辞不达义→义正辞严→严阵以待→待时守分→分鞋破镜→镜圆璧合→合浦还珠→珠玉在侧→侧足而立→立马万言→言之有理→理直气壮→壮志未酬→酬功给效→效颦学步→步步高升→升堂入室→室徒四壁→壁垒森严→严陈以待
成语示例
(1)叔爹,书囊无底,如何读得尽?▲明·苏复之《金印记·刺股读书》
成语造句
(1)草坝中学校的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书囊无底”。
(2)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书囊无底”几个大字。
(3)佳佳写不出成语“书囊无底”的拼音。
(4)文恒哥哥给馨逸和轶婷讲了“书囊无底”的故事。
(5)小花不会写成语“书囊无底”的最后一个字。
(6)在去射阳县临海中学的大巴上,佰成叔叔给润议和洪水讲解了『书囊无底』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书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囊囊:náng 1、<名>口袋。《荆轲刺秦王》:『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伶官传序》:『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动>用口袋装。《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3、<动>塞住;扎紧。《童区寄传》:『反接,布囊其口。』4、<动>隐藏。《智子·任法》:『皆囊于法以事其主。』[囊橐[音tuó]] (1)泛指装东西的口袋,比喻才学博大精深。(2)窝藏。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底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书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
囊囊:《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奴当切,音瀼。《说文》橐[音tuó]也。从橐[音tuó]省,襄省声。《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传〉小曰橐[音tuó],大曰囊。《集韵》一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音tuó]。又《史记·鼂错传》太子家号曰智囊。又《宋玉·风赋》盛怒於土囊之口。〈注〉土囊,大穴也。又《庄子·在宥篇》乃始脔卷伧囊,而乱天下也。〈注〉伧囊犹抢攘。又姓。《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郑。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隐囊,柔软可倚。《王维诗》不学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碁。又米囊,杨花别名,见容斋随笔。又《汉官仪》凡表章皆皁囊封事。又《晋书·郭璞传》郭公者精卜筮,出青囊中书九卷授郭璞。又地理书有青囊经。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底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