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bù jìn yán
成语注音:ㄕㄨ ㄅㄨˋ ㄐㄧㄣˋ ㄧㄢˊ
成语简拼:SBJ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書不儘言成语谜语且听下回分解
成语英文:there is more what I want to say but cannot成语法文je ne puis exprimer par écrit tout ce que j'aurais à dire
成语解释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分句;多作书信结尾用语
近义词 书不尽意
成语接龙 1、书不尽言→言必有据→据为己有→有嘴无心 →心殒胆落→落荒而逃→逃之夭夭→夭桃穠李→李广未封→封金挂印→印累绶若 →若存若亡→亡国大夫→夫贵妻荣→荣宗耀祖→祖武宗文→文房四士→士饱马腾→腾焰飞芒→芒寒色正→正色直言 →言气卑弱 →弱水之隔→隔世之感→感戴二天
2、书不尽言→言必有中 →中流底柱 →柱小倾大→大红大紫→紫绶金章→章台杨柳 →柳户花门→门衰祚薄→薄唇轻言→言信行果 →果行育德→德胜头回→回光返照→照萤映雪 →雪花飞舞→舞文弄墨→墨突不黔→黔驴之计→计不返顾→顾景惭形→形影相随→随行就市→市井小人→人浮于食
3、书不尽言→言不达意 →意惹情牵 →牵肠割肚→肚里泪下→下气怡声→声气相求→求过于供→供不应求→求志达道→道不拾遗→遗编絶简→简切了当→当家做主→主敬存诚→诚心诚意→意在言外 →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吞湖海→海内鼎沸→沸反连天→天生尤物→物阜民安→安安逸逸
4、书不尽言→言不逮意 →意在言外→外柔内刚→刚克消亡→亡猿祸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马轻裘→裘马轻狂→狂涛骇浪→浪蝶游蜂→蜂腰削背→背曲腰躬→躬冒矢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日以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头过身→身不由主→主守自盗→盗铃掩耳→耳顺之年
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气相得→得而复失→失惊倒怪→怪声怪气→气义相投→投梭之拒→拒狼进虎→虎斗龙争→争前恐后 →后台老板→板上钉钉→钉嘴铁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陈管见→见危授命→命里注定→定倾扶危→危迫利诱→诱掖奖劝 →劝百讽一
成语示例 (1)书不尽言,死待来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几个大字。
(2)叮铛写不出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拼音。
(3)丰丰不会写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最后一个字。
(4)立中山国中的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5)云飞姐姐 给熙瞳和琳菲讲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典故。
(6)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书不尽言”几个大字。
(7)平王乡中学的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书不尽言”。
(8)雨彤姐姐给宗玉和愛子讲了“书不尽言”的故事。
(9)书不尽言,死待来命。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10)去白山市朝鲜族中学的路途中,梓晋大哥哥 给晓熙和宁乐讲述了『书不尽言』的历史典故
(11)在去往平遥县古陶镇第二初级中学校的巴士上,陈晨叔叔给樱雯和鲁苏讲解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历史故事。
(12)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备愿献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成语出处 《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尽 不尽:[bùjìn] (1)不完全。不尽合理。(2)没有尽头;不完。感恩 不尽。
尽言 尽言:[jìnyán] (1)把话都说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无保留的话;直言。唯善人能受尽言。
书 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不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尽 尽:jìn 1、<动>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2、<动>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又] 〈动使动〉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3、<动>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4、<名>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动>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6、<副>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副>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8、<动>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jǐn 1、<动>尽量;尽可能。《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后。』2、<副>任凭;任随。武衍《宫词》:『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言 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 送我,我岂有所失哉?』5、<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7、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瑞] 守信之言。[言重] 出言慎重。
书 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
不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尽 尽:《寅集上·尸字部》《正字通》俗尽字,详皿部尽字注。(尽)《唐韵》《正韵》慈忍切《集韵》《韵会》在忍切,□秦上声。《说文》器中空也。《小尔雅》止也。《玉篇》终也。《广韵》竭也。《集韵》悉也。《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哀元年》去恶莫如尽。《谷梁传·定十年》孔子正阶而上,不尽一等。《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史记·礼书》明者,礼之尽也。《荀子·正名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注〉适可而止也。又《韩鄂岁华纪丽》大酺小尽。〈注〉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又姓。见《万姓统谱》。又《唐韵》《正韵》即忍切《集韵》《韵会》子忍切,□津上声。《类篇》极也。《正韵》尽之也。《书·康诰》往尽乃心。《诗·小雅》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左传·闵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曰:尽敌而反。《礼·乐记》殷周之□尽矣。又《韵会》皆也。《左传·昭二年》韩宣子曰:周礼尽在鲁矣。又《类篇》任也。《增韵》纵令也。《左传·文十四年》公子商人,尽其家贷於公。《礼·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俗作尽。又尽尽,极视尽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学者之嵬尽尽然,盱盱然。又《韵会》徐刃切《正韵》齐进切,□秦去声。亦竭也。《周语》齐国佐其语尽。〈注〉尽其心意,善恶褒贬,无所讳也。《世说新语》可以累心处都尽。〈注〉尽,犹空也。
言 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 之 。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又《广雅》从也。又《释名》委也。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攺纳言为侍中。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传〉适卫所经之地也。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又《集韵》牛堰切,音□。讼也。又《集韵》《正韵》□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欣。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强。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諠,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 。《说文》本作□。从口,□声。□,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证:(《论语》食不言。)谨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礼·春官》〈注〉言问其不知法度者。)谨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