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shēng lǎng lǎng
成语简拼:SSL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書聲朗朗
成语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读书声
近义词
书声琅琅
成语接龙
1、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不择言→言气卑弱→弱不禁风→风宿水餐→餐葩饮露→露红烟紫→紫气东来→来者不善→善男信女→女貌郎才→才疏志大→大才盘盘→盘石桑苞→苞藏祸心→心旌摇摇→摇尾求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代佳人→人亡家破
2、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出大言→言信行直→直道而行→行者让路→路不拾遗→遗艰投大→大显神通→通今博古→古井无波→波谲云诡→诡变多端→端人正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食鸣锺→锺鸣鼎食→食不重肉→肉眼惠眉→眉留目乱→乱琼碎玉→玉粒桂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
3、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多食寡→寡不胜众→众心成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沸江翻→翻衾倒枕→枕戈剚刃→刃树剑山→山河表里→里谈巷议→议论纷错→错综复杂→杂七杂八→八万四千→千秋万古→古色古香→香消玉减→减师半德→德洋恩普→普天同庆→庆吊不行→行奸卖俏
4、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耳并重→重气轻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干净利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怪事→事无巨细→细大不捐→捐残去杀→杀身报国→国步艰难→难乎为继→继古开今→今是昔非→非分之想→想望丰采→采凤随鸦→鸦飞鹊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儿老小
5、书声朗朗→朗朗上口→口耳相传→传经送宝→宝刀未老→老调重谈→谈天论地→地老天荒→荒时暴月→月缺难圆→圆首方足→足不踰户→户告人晓→晓以利害→害羣之马→马鹿异形→形影相依→依违两可→可歌可泣→泣涕如雨→雨帘云栋→栋梁之材→材高知深→深思苦索→索隐行怪
成语示例
(1)…?』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连三,莫不书声朗朗。门首都竖著金字匾额:也有写著『贤良方正』的,也…——清·李汝珍《镜花缘》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书声朗朗”几个大字。
(2)灰灰写不出成语“书声朗朗”的拼音。
(3)立莺歌国中的忻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书声朗朗”。
(4)霆轩叔叔给聍吉和裕妤讲了“书声朗朗”的历史故事。
(5)小儿不会写成语“书声朗朗”的最后一个字。
(6)书声朗朗,传诗礼家风,也令人敬仰。
(7)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成语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朗朗朗朗:[lǎnglǎng] 用以形容声音响亮的象声词。朗朗的读书声。歌声朗朗。
书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朗朗:lǎng 1、<形>明亮。《桃花源记》:『复行数步,豁然开朗。』2、<形>响亮清晰。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3、<形>高明。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朗抱] 开朗的胸怀。[朗悟] 聪敏。
书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
朗朗:《辰集上·月字部》脼《集韵》同朖。《诗·大雅》高朗令终。〈传〉朗,明也。又姓。《广韵》出姓苑。又《韵补》叶卢当切。《王逸·九思》昊天兮清凉,□气兮高朗。北风兮潦冽,草木兮苍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