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òu zhī wú kuì
成语简拼:SZWK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受之無愧
成语解释
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奖励与荣誉等
近义词
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心安理得
反义词
受之有愧
成语接龙
受之无愧→愧不敢当→当面错过→过庭无训→训练有素→素不相识→识礼知书→书记翩翩→翩翩起舞→舞榭歌台
成语造句
(1)成语「受之无愧」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受之无愧”几个大字。
(3)磊磊写不出成语“受之无愧”,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4)你接受这个荣誉可以说受之无愧。
(5)獺江中学的东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受之无愧”。
(6)小茗不会写成语“受之无愧”的最后一个字。
(7)垚巨叔叔给人菱和洛晞介绍了“受之无愧”的成语故事。
(8)曾妖给你哥哥,你哥哥分一半给你,你受之无愧。
(9)我自给自足,又不是谁的负累,上帝让我活多久我都受之无愧。
(10)把他帮发达了,再跟他借几千两银子出来做本钱,那就受之无愧了。
(11)这八个字,他自认为可以受之无愧,也必定会得到当世的公认,后人的重视。
(12)不过他做得很慷慨,付给她一笔终身年金,而她也是受之无愧的——她是一个很好的女人。
(13)诚实令每个人能睡安稳觉,做任何事时都能克服困难,信心十足地去获取受之无愧的利益,而人际间也只有诚实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合作……
成语出处
陶菊隐《袁世凯演义》第26回:『这笔钱是老朋友的赠款,不是民国的官俸,所以这位相国也就受之无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无愧无愧: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问心无愧;当之无愧。
受受:shòu 1、<动>接受;承受。《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2、<动>听从。《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3、<动>遭受。《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4、<动>通『授』。给予;授予;传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生] 禀性。[受室] 娶妻。[受知] 受人知遇。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愧愧:kuì 1、<动>羞愧;感到惭愧。《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2、<动>愧对;对不起。《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愧惕] 因有愧而提心吊胆。
受受:《子集下·又字部》《唐韵》殖酉切《集韵》《韵会》《正韵》是酉切,□音寿。《说文》相付也。《玉篇》得也。《易·既济》实受其福。《诗·大雅》受天之祜。又承也。《李适之法观禅师□铭》孰承最上,密受居多。又盛也。《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又容纳也。《论语》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许□切。○按受字《韵书》无去声。又叶音暑。《张衡·诮青衣赋》晏婴洁志,不顾景女。乃隽不疑,奉霍不受。《韵会》毛氏曰:从□从冖。俗或作□,非。□音胡到切,下从丈。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愧愧:《卯集上·心字部》《广韵》俱位切《集韵》基位切,□音騩。《尔雅·释言》慙也。《诗·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皇极经世》无愧於口,不若无愧於身。无愧於身,不若无愧於心。本作媿,从女。或从耻省作聭。亦作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