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胝足之药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òu zhī zú zhī yào成语简拼:SZZ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售胝足之藥
成语解释
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老茧。指卖狗皮膏药骗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卖狗皮膏药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售胝足之药”几个大字。
(2)楚环中学的富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售胝足之药”。
(3)娇娇写不出成语“售胝足之药”的拼音。
(4)侃侃不会写成语“售胝足之药”的最后一个字。
(5)茂恒哥哥给子琀和恩琪讲解了“售胝足之药”的故事。
成语出处
《厅史》:『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
成语故事
从前有人在市场上卖治脚茧药,在门上挂『供御』的招牌,人们讥笑他不诚实。皇帝知道后,派人传唤他,并把他投入监狱。他遇大赦而回家,就又重操旧业,在招牌上面增加『曾经宣唤』4字,以此来招徕顾客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售售:shòu 1、<动>卖;卖出。《卖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2、<动>买。《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动>施展;实现。《宋史·昭怀刘皇后传》:『且阴造奇语以售谤。』4、<动>科举考试得中。《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售谤] 散布诋毁诽谤他人的话。
足足:zú 1、<名>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名>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名>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形>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足。』5、<形>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6、<副>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7、<副>值得。《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足下] (1)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2)脚下;立足的地方。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药药:yào(1)药物。(2)某些有化学作用的物质:火药;炸药;焊药。(3)<书>用药治疗:不可救药。(4)用药毒死:药老鼠;药虫子。
售售:《丑集上·口字部》《唐韵》承臭切《集韵》《韵会》《正韵》承呪切,□音授。《说文》卖去手也,从口雔省声。《广韵》卖物出手。《诗·邶风》贾用不售。《战国策》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又《集韵》与雠同。《诗·大雅》无言不雠。〈笺〉敎令之出如卖物,物善则其售贾贵,物恶则其售贾贱。《前汉·宣帝纪》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注〉师古曰:雠读曰售。又《集韵》神六切,音孰。儥也。又《韵会》时流切,音酬。《古乐府·陇头水歌》将顿楼兰膝,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牧,功多信不售。考证:(《战国策》卖仆妾,售乎关巷者,)谨照原文关巷改闾巷。
胝胝:《未集下·肉字部》《唐韵》竹尼切《集韵》《韵会》张尼切,□音疷。《说文》腄也。《玉篇》胼胝。《广韵》皮厚也。《韵会》□也。《集韵》一曰茧也。《前汉·司马相如传》躬傶骿胝无胈〈注〉□也。《荀子·子道篇》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任昉·百辟劝进牋》虽累茧救宋,重胝存楚。又《集韵》称脂切,音□。鸟胃。一曰胵,五藏总名。《博雅》百叶谓之膍胵。本作胵。或从氐。又丁计切,音帝。牲体之本也。又《正韵》旨而切,音支。义同。
足足:《酉集中·足字部》(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动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注〉举欲迟也。又《广韵》满也,止也。《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又《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时,苗足本。〈注〉足,犹拥也。又《广韵》添物也。《类篇》益也。《前汉·五行志》不待臣音,复讇而足。又《韵补》叶子悉切。《易林》欲飞无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为贼。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药药:《申集上·草字部》《唐韵》以灼切《韵会》弋约切,□音跃。《说文》治病草。《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甞百草,始有医药。《急就篇注》草木、金石、鸟兽、虫鱼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又《本草》芍药。详芍字注。又疗也。《诗·大雅》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庄子·天地篇》有虞氏之药疡也。又姓。《通志·氏族略》药氏,望出河内,后汉南阳太守药崧,晋有牙门药冲。又《韵会》式灼切,音铄。灼药,热貌。《丘迟·思贤赋》心灼药如伤。又旅灼切,音略。《张衡·南都赋》归鴈鸣鵽,黄稻鱻鱼,以为勺药。〈注〉勺药,五味之和。药音略。《西溪丛语》言勺药者,乃以鱼肉等物为醢食也。《韩退之·郾城联句诗》五鼎调勺药。又,难祈却老药。上药旅酌切,下药以灼切,二药不同音。又《唐韵古音》医药之药去声,音効。又《字汇补》与籞苑之籞同。李正己曰:园亭中药阑,阑即药,药即阑,犹言围援,非花药之阑。《汉书·宣帝纪》:池药未幸者,假与贫民。凡《汉书》阑入宫禁,阑字多从草,则药阑字义尤分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