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wǔ xiū wén
成语注音:ㄧㄢˇ ㄨˇ ㄒㄧㄨ ㄨㄣˊ成语正音偃,不能读作『yàn』。
成语简拼:YWXW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偃武修文成语辨形文,不能写作『闻』。
成语英文:desist from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encourage culture and eduction
成语解释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成语释义
偃息武备,提倡文教。语出《书经·武成》。
成语用法
一、[义]偃息武备,提倡文教。[类]用在『倡文息武』的表述上。[例](1)东汉光武即位後,便偃武修文、励精图治。(2)战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偃武修文,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充实国力。(3)历史上有许多开国之君,都提出了清静无为、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针。(4)经过连年的战争後,国家元首极力推动偃武修文政策,人民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5)唐太宗记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知人善任,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止战斗。
近义词
文修武偃、武偃文修、修文偃武、偃武行文、偃武兴文、止戈兴仁、偃武觌文、偃兵修文、偃武崇文、偃革尚文、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偃兵息甲、卖剑买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放牛归马
反义词
穷兵黩武、兵荒马乱、烽火连天
关联成语
偃武行文、偃武兴文、修文偃武、文修武偃、武偃文修
成语接龙
1、偃武修文→文弱书生→生死予夺→夺眶而出→出乎意料→料峭春寒→寒灰更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槃玉敦→敦默寡言→言多伤行→行不贰过→过而能改→改过自新→新亭对泣→泣不可仰→仰观俯察→察察而明→明公正气→气壮胆粗→粗中有细→细大不捐→捐躯殉国→国士无双
2、偃武修文→文无点易→易如翻掌→掌上观文→文房四宝→宝刀未老→老马恋栈→栈山航海→海盟山咒→咒天骂地→地老天昏→昏头转向→向若而叹→叹老嗟卑→卑躬屈节→节威反文→文人相轻→轻怜重惜→惜指失掌→掌上明珠→珠零玉落→落荒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郭同舟
3、偃武修文→文子同升→升山采珠→珠槃玉敦→敦世厉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俗浮沉→沉思默想→想望风采→采薪之忧→忧愤成疾→疾首痛心→心旌摇摇→摇鹅毛扇→扇席温枕→枕麹藉糟→糟糠之妻→妻离子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斟低唱→唱沙作米→米已成炊→炊臼之痛
4、偃武修文→文不加点→点石成金→金舌蔽口→口讲指画→画脂镂冰→冰雪聪明→明镜高悬→悬鹑百结→结驷连骑
成语示例
(1)《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宋乾道淳熙年间,孝宗皇帝登极,奉高宗为太上皇。那时金邦和好,四郊安静,偃武修文,与民同乐。』
(2)《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3)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一出》:『今淮扬危急,便着安抚杜宝前去迎敌,不可有迟。其传胪一事,待干戈宁辑,偃武修文。可谕知多士。』
(4)《後汉书·卷七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袁术》:『元恶(董卓)既毙,幼主东顾,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与之更始。』
(5)《封神演义·第九八回》:『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
(6)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晋武帝讲武於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7)《书经·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源)
(8)唐太宗记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知人善任,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
(9)经过连年的战争後,国家元首极力推动偃武修文政策,人民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
(10)历史上有许多开国之君,都提出了清静无为、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针。
(11)战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偃武修文,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充实国力。
(12)东汉光武即位後,便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成语造句
(1)成语「偃武修文」是一个联合式成语。
(2)慈恩学校的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偃武修文”。
(3)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偃武修文”几个大字。
(4)胡胡不会写成语“偃武修文”的最后一个字。
(5)开霁哥哥给佳贤和锦玲介绍了“偃武修文”的历史典故
(6)秋秋写不出成语“偃武修文”,所以昨天考试只有99分。
(7)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
(8)去往徐家庄中学的巴士上,佳希大哥哥给玉瑾和会会讲述了『偃武修文』的历史典故
(9)文舞九成,终于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武舞九成,终于偃武修文,投戈讲艺。见《宋史·乐志四》。
(10)江东既平,天下既一,偃武修文,彰善瘅恶,崇教化,移风俗。见宋·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
(11)话说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12)北宋仁宗年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朝廷虽有偃武修文之举,然民间依然群侠并起,书写了几多流芳百世的侠客传奇。
(13)第三、大乱已平,偃武修文;浙江巡抚是洪杨平后委派的第一员封疆大吏,也是恢复文治的开始,所以此人最好科甲出身。
成语出处
《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成语典源
《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注](1)厥:其。(2)哉生明:阴历每月初三日,月光始生。哉,始也。(3)商:朝代名。约当西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为商汤灭夏後所建立的国家。建都亳,经多次迁移,最後盘庚迁都於殷。传至纣,被周武王所灭。(4)丰:即酆城,周文王都城。(5)偃武:偃息武备。(6)华山之阳:即华山之南。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7)桃林之野:华山东郊。桃林,华山之东,位於华阴县潼关。
成语典故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姬发出兵反抗暴政,终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战争结束,生活恢复平和,於是周武王下令停止军备,提倡文教。放回战时军用的牛、马,用以表示天下太平,不再徵用牛马。『偃武修文』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语,就用来指偃息武备,提倡文教。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修文修文:1、兴修文教,加强文治。《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2、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偃偃:yǎn 1、<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2、<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偃蹇] (1)高耸的样子。(2)高傲的样子。[偃息] 安卧。[偃仰] (1)悠闲安逸的样子。(2)仰面倒下。
武武:wǔ 1、<名>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2、<量>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武尺寸之间。』3、<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4、<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武备] 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武弁] (1)古代武官的帽子。(2)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武夫] 战士;武士。
修修:xiū 1、<动>修饰。《汉书·冯奉世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2、<动>撰写;修改;润色。《柳敬亭传》:『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3、<动>修理;修造;修建。《过秦论》:『修守战之具。』4、<动>整治;治理。《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5、<动>修养;修行。《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修身洁行数十年。』6、<动>效法;学习。《原毁》:『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7、<形>长;高。《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8、<形>善;美好。《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辨] 修,脩。『修』的本义是修饰,『脩』的本义干肉。二字常通用,但『干肉』一义不写作『修』。[修书] (1)写信;(2)著作撰写。[修文] (1)兴修文教,加强文治。(2)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
文文:wén 1、<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2、<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3、<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5、<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文身。』7、<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8、<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9、<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成语有『文过饰非』。10、<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偃偃:《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韵会》於幰切《集韵》隐幰切,□烟上声。《说文》僵也,仆也。《仪礼·乡射礼》偃旌兴而俟。《淮南子·精神训》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服也,靡也,卧也。《诗·小雅》或息偃在牀。《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偃蹇,困顿失志貌。《左传·哀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注〉偃蹇,骄傲也。又与堰同,壅水也。《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也。又偃猪,下湿之地。《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正义曰》偃猪,谓偃水为猪也。又厕也。《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注〉偃谓屛厠也。屛厠则以偃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又姓。晋偃籍。又《集韵》於殄切,音蝘。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也。)谨照原文阔空改关空。
武武:《辰集下·止字部》《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断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又《伊训》布昭圣武。又《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音zhòng],丰财者也。武有七德。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又周乐名。《前汉·礼乐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又《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衆[音zhòng]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又迹也。《诗·大雅》履帝武敏歆。《礼·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又《礼·曲礼》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则迹大。又《尔雅·释诂》武,继也。《诗·大雅》下武惟周。〈笺〉言后人能继先祖者,惟有周也。又冠卷曰武。《礼·玉藻》缟冠□武,居冠属武。又《亲记》委武。〈注〉秦人曰委,齐东曰武。又冠名。《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又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泰山郡南武阳县,武水所出,南人泗。又关名。《地理通释》《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又武都,州名。《广韵》本自白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今好畤县界,武都古城是也。后汉平仇池山筑城,置武都镇,即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释》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又广武,山名。在荥阳。《前汉·项籍传》羽与汉王临广武,间而语。又县名,属太原郡。又修武、阳武、原武,皆属河内郡。又灵武,今陕西环县,唐肃宗即位於此。又湖名。《广舆记》在黄州府黄陂县,相传黄祖习射处。又溪名。亦山名。《广舆记》在辰州府卢溪县。马援门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即此。又武山,亦在卢溪县。又真武,湖名。《六朝事迹》吴后主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是也。又星名。《梦溪笔谈》北方真武七宿,起於东井,终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又姓。《广韵》《风俗通》云:宋武功之后,汉有武臣。又汉复姓,六氏。汉有乗[音chéng]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风俗通》云: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世本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何氏姓苑》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又与珷通。石似玉者。《史记·司马相如传》瓀石武夫。又《正韵》微夫切。与无通。《礼·礼器》周坐尸,诏侑武方。《郑注》武,读为无。考证:(《汲冢周书》刚强直理曰武。)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直理改理直。(《广韵》本自白马元地。)谨照原文元改氐。
修修:《未集下·肉字部》《唐韵》息流切《集韵》《韵会》《正韵》思留切,□音羞。《说文》脯也。《正字通》肉条,割而乾之也。《释名》缩也。腊脯乾燥而缩。《周礼·天官·膳夫》凡肉修之颁赐皆掌之。〈注〉修,脯也。又《内饔》凡掌共羞修□膴胖骨鱐,以待共膳。〈注〉修,锻脯也。《左传·庄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修。〈注〉修,脯也。《释文》锻脯加姜桂曰修。又治也,习也。《书·说命》尔交修子。〈疏〉令其交更修治己也。《诗·大雅》修尔车马。《礼·礼运》讲信修睦。又《韵会》长也。《诗·小雅》四牡修广。〈传〉修,长也。又《大雅》孔修且张。《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长也。又扫除也。《周礼·天官》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注〉修,扫除粪酒。《礼·祭义》宫室既修。〈注〉修,设,谓除及黝垩。又备也。《周语》修其簠簋。〈注〉备也。又久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目不荼,则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注〉修,犹久也。又儆也。《鲁语》吾冀而朝夕修我。〈注〉儆也。又乾也。《诗·王风》中谷有蓷,暵其修矣。〈传〉修,且乾也。又《尔雅·释乐》徒鼓钟谓之修。又草名。《山海经》贾超之山,其中多龙修。〈注〉郭曰: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又鱼名。《山海经》橐[音tuó]山,橐[音tuó]水出焉,其中多修辟之鱼。又姓。《韵会》汉有屯骑校尉修炳。又人名。《屈原·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注〉蹇修,伏羲氏之臣也。又《正韵》云九切,音有。《周礼·春官·鬯人》庙用修。〈注〉修,器名,漆尊也。郑康成曰:修读为卣。又《集韵》他雕切,音祧。县名,在信都。周亚夫封邑。《前汉·恩泽侯表序》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注〉修,读曰条。又《类篇》思邀切,音宵。修修,羽敝也。《正字通》说文修,脯也。修,饰也。分为二。今修修通。考证:(又敬也。《鲁语》吾冀而朝夕修我。〈注〉敬也。)谨照原文两敬字□改儆。
文文:《卯集下·文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分切,音纹。《说文》错画也。《玉篇》文章也。《释名》文者,会集衆[音zhòng]彩,以成锦绣。合集衆[音zhòng]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易·系辞》物相亲,故曰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又《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又《易·坤卦》文在中也。〈疏〉通达文理。《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发举则有文谋。又《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又《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注〉文,犹美也,善也。又《左传·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注〉有文辞也。又《前汉·酷吏传》司马安之文法。〈注〉以文法伤害人也。〈又〉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密也。又姓。《前汉·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又《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又兽名。《山海经》放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又《集韵》文运切,音问。《论语》小人之过也,必文。《朱传》文,饰之也,去声。又眉贫切,音珉。饰也。《礼·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刘昌宗读。又《韵补》叶微匀切。《崔駰·达旨》摛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又叶无沿切。《蔡洪棊赋》画路表界,白质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