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wǔ xiū bīng
成语注音:ㄧㄢˇ ㄨˇ ㄒㄧㄨ ㄅㄧㄥ
成语简拼:YWXB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偃武休兵
成语解释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偃武櫜兵、偃武息戈
成语接龙
1、偃武休兵→兵贵先声→声气相投→投木报琼→琼岛春云→云尤雨殢→殢雨尤云→云散风流→流天澈地→地上天官→官官相护→护过饰非→非愚则诬→诬良为盗→盗锺掩耳→耳鬓厮磨→磨礲浸灌→灌夫骂坐→坐树不言→言中事隐→隐隐约约→约法三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离颠疐
2、偃武休兵→兵强将勇→勇猛果敢→敢怒敢言→言归正传→传龟袭紫→紫绶金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行坎止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偃武休兵”几个大字。
(2)静静不会写成语“偃武休兵”的最后一个字。
(3)凯捷哥哥给元俊和蕊渝介绍了“偃武休兵”的成语故事。
(4)立溪埔国中的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偃武休兵”。
(5)莉莉写不出成语“偃武休兵”,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成语出处
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休兵休兵:[xiūbīng] (1)停战。(2)休息调整过的军队。
偃偃:yǎn 1、<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2、<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偃蹇] (1)高耸的样子。(2)高傲的样子。[偃息] 安卧。[偃仰] (1)悠闲安逸的样子。(2)仰面倒下。
武武:wǔ 1、<名>脚印;足迹。《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2、<量>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不过步武尺寸之间。』3、<形>勇猛;刚健;威武。《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4、<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市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武备] 武装力量、军备和武装建设。[武弁] (1)古代武官的帽子。(2)旧时指低级的武职;武士。[武夫] 战士;武士。
休休:xiū 1、<动>休息。《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名>吉祥;喜庆。《唐雎不辱使命》:『休祲降于天。』3、<动>停止;结束。《促织》:『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4、<副>不要。《陈州粜米》:『则这攒典哥哥休强挺。』[休明] 美善旺盛。[休书] 旧称弃妻为休,离弃时写给妻子的文书叫休书。
兵兵:bīng 1、<名>兵器;武器。《殽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3、<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4、<名>战略。《谋攻》:『战上兵伐谋。』
偃偃:《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韵会》於幰切《集韵》隐幰切,□烟上声。《说文》僵也,仆也。《仪礼·乡射礼》偃旌兴而俟。《淮南子·精神训》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服也,靡也,卧也。《诗·小雅》或息偃在牀。《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偃蹇,困顿失志貌。《左传·哀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注〉偃蹇,骄傲也。又与堰同,壅水也。《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也。又偃猪,下湿之地。《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正义曰》偃猪,谓偃水为猪也。又厕也。《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注〉偃谓屛厠也。屛厠则以偃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又姓。晋偃籍。又《集韵》於殄切,音蝘。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也。)谨照原文阔空改关空。
武武:《辰集下·止字部》《唐韵》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断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又《伊训》布昭圣武。又《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音zhòng],丰财者也。武有七德。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又周乐名。《前汉·礼乐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又《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衆[音zhòng]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又迹也。《诗·大雅》履帝武敏歆。《礼·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又《礼·曲礼》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则迹大。又《尔雅·释诂》武,继也。《诗·大雅》下武惟周。〈笺〉言后人能继先祖者,惟有周也。又冠卷曰武。《礼·玉藻》缟冠□武,居冠属武。又《亲记》委武。〈注〉秦人曰委,齐东曰武。又冠名。《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又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泰山郡南武阳县,武水所出,南人泗。又关名。《地理通释》《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又武都,州名。《广韵》本自白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今好畤县界,武都古城是也。后汉平仇池山筑城,置武都镇,即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释》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又广武,山名。在荥阳。《前汉·项籍传》羽与汉王临广武,间而语。又县名,属太原郡。又修武、阳武、原武,皆属河内郡。又灵武,今陕西环县,唐肃宗即位於此。又湖名。《广舆记》在黄州府黄陂县,相传黄祖习射处。又溪名。亦山名。《广舆记》在辰州府卢溪县。马援门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即此。又武山,亦在卢溪县。又真武,湖名。《六朝事迹》吴后主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是也。又星名。《梦溪笔谈》北方真武七宿,起於东井,终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礼·曲礼》前朱雀而后□武。又姓。《广韵》《风俗通》云:宋武功之后,汉有武臣。又汉复姓,六氏。汉有乗[音chéng]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风俗通》云: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世本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何氏姓苑》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又与珷通。石似玉者。《史记·司马相如传》瓀石武夫。又《正韵》微夫切。与无通。《礼·礼器》周坐尸,诏侑武方。《郑注》武,读为无。考证:(《汲冢周书》刚强直理曰武。)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直理改理直。(《广韵》本自白马元地。)谨照原文元改氐。
休休:《子集中·人字部》《唐韵》许尤切《集韵》《韵会》《正韵》虚尤切,□朽平声。美善也,庆也。《书·太甲》实万世无疆之休。又《周官》作德心逸日休。《诗·商颂》何天之休。又宥也。《书·吕□》虽休勿休。〈注〉宥之也。我虽以为宥,尔惟勿宥。又《尔雅·释训》休休,俭也。〈疏〉良士顾礼节之俭也。《诗·唐风》良士休休。又休沐,言休假也。一曰下沐,一曰旬休。唐法,旬休者一月三旬,遇旬则休沐,即十日一洗沐也。又致仕曰休。又休息。《礼·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又《扬子·方言》称傀儡戏曰休,亦曰提休。又地名。汉封楚元王子为休侯。见《史记·年表》。又《尔雅·释木》休,无实李。〈注〉一名赵李。又蚤休,药名。又姓。又休休,人名。见《五代史》。又《集韵》吁句切,音煦。气以温之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角之,本蹙於□,而休於气。又同咻。《左传·昭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注〉燠休,痛念声。又叶虚娇切,音嚣。《陆云·赠郑曼季诗》拊翼坠夕,和鸣兴朝。我之思之,言怀其休。又叶匈于切,音虚。《吴志·胡综黄龙大牙赋》含契河洛,动与道俱。天赞人和,佥曰惟休。《说文》休在木部,人依木则休。《尔雅》庇□曰休,会止木庇息意。◎按今《尔雅·释言》本作庇庥□也。考证:(《书·说命》实万世无疆之休。)谨照原书说命改太甲。(按今尔雅释木本作庇庥□也。)谨照原书释木改释言。
兵兵:《子集下·八字部》《唐韵》甫明切《集韵》《韵会》晡明切《正韵》补明切,□丙平声。《说文》械也。《增韵》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月令》命将帅选士厉兵。《周礼·夏官》中秋敎治兵。《广韵》戎也。又击敌曰兵之。《左传·定十年》公会齐景公于夹谷,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击莱人也。又《礼·曲礼》死□曰兵。〈注〉言能扞国难为□所杀者,谓为兵也。又必良切,音浜。《诗·卫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史记·天官书》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清、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清、城、名、声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又《韵补》叶犇谟切,音逋。《道藏歌》解带天皇寝,停驾高上兵。玉真启角节,翊卫自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