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qí wò gǔ
成语注音:ㄧㄢˇ ㄑㄧˊ ㄨㄛˋ ㄍㄨˇ
成语简拼:YQW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偃旗臥皷
成语解释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近义词
[同]偃旗息鼓、偃旗仆鼓
成语接龙
1、偃旗卧鼓→鼓腹含和→和而不唱→唱筹量沙→沙鸥翔集→集思广议→议论纷错→错落高下→下笔如神→神差鬼遣→遣兴陶情→情文并茂→茂林修竹→竹柏异心→心血来潮→潮鸣电掣→掣襟露肘→肘胁之患→患难与共→共度爱河→河山之德→德厚流光→光芒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
2、偃旗卧鼓→鼓鼓囊囊→囊括四海→海约山盟→盟山誓海→海涵地负→负材任气→气满志得→得月较先→先睹为快→快人快语→语焉不详→详星拜斗→斗鸡养狗→狗党狐群→群威群胆→胆壮心雄→雄文大手→手足之情→情见力屈→屈节辱命→命途多舛→舛讹百出→出处殊途→途途是道
3、偃旗卧鼓→鼓馁旗靡→靡靡之声→声势浩大→大题小做→做神做鬼→鬼哭神号→号天扣地→地动山摇→摇头幌脑→脑满肠肥→肥鱼大肉→肉飞眉舞→舞文饰智→智穷才尽→尽如人意→意气飞扬→扬清抑浊→浊质凡姿→姿意妄为→为人师表→表里不一→一岁载赦→赦过宥罪→罪当万死
4、偃旗卧鼓→鼓旗相当→当场出彩→彩衣娱亲→亲冒矢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打满算→算尽锱铢→铢两分寸→寸阴若岁→岁不我与→与民更始→始乱终弃→弃文存质→质疑辨惑→惑世诬民→民和年稔→稔恶藏奸→奸掳烧杀→杀鸡哧猴→猴年马月→月下老儿→儿女成行→行家里手
5、偃旗卧鼓→鼓脑争头→头没杯案→案剑瞋目→目治手营→营蝇斐锦→锦衣行昼→昼度夜思→思如涌泉→泉石膏肓
6、偃旗卧鼓→鼓舞欢欣→欣欣自得→得未曾有→有求必应→应天承运→运蹇时低→低声哑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
成语示例
(1)《梁书·卷四五·王僧辩列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2)慎列树三棚,相去数里,偃旗卧鼓。于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旧唐书·伊慎传》
成语造句
(1)成语「偃旗卧鼓」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偃旗卧鼓”几个大字。
(3)段干叔叔给石头和小朋友介绍了“偃旗卧鼓”的历史典故
(4)海原一中的段干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偃旗卧鼓”。
(5)灏灏不会写成语“偃旗卧鼓”的最后一个字。
(6)开开写不出成语“偃旗卧鼓”,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7)慎列树三棚,相去数里,偃旗卧鼓。于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见《旧唐书·伊慎传》。
成语出处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偃偃:yǎn 1、<动>仰卧;又为仰面向后倒,与『仆』相对。《窦娥冤》:『人拥的我前合后偃。』2、<动>信息;停止。《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偃蹇] (1)高耸的样子。(2)高傲的样子。[偃息] 安卧。[偃仰] (1)悠闲安逸的样子。(2)仰面倒下。
旗旗:qí 1、<名>旗子;旗帜。《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名>表识;标志。《左传·闵公二年》:『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3、<名>幌子;招子。《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4、<名>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分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卧卧:wò 1、<动>伏在矮而小的桌子上睡觉。《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2、<动>睡;躺。《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3、<动>趴伏。《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4、<动>平放着。《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卧龙] 比喻隐居或尚示崭露头角的想不出人才。
鼓鼓:gǔ 1、<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音,管籥之音。』2、<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鼓不绝。』3、<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4、<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5、<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鼓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6、<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7、<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8、<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偃偃:《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韵会》於幰切《集韵》隐幰切,□烟上声。《说文》僵也,仆也。《仪礼·乡射礼》偃旌兴而俟。《淮南子·精神训》墙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服也,靡也,卧也。《诗·小雅》或息偃在牀。《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偃蹇,困顿失志貌。《左传·哀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注〉偃蹇,骄傲也。又与堰同,壅水也。《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也。又偃猪,下湿之地。《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正义曰》偃猪,谓偃水为猪也。又厕也。《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注〉偃谓屛厠也。屛厠则以偃溲。又地名。《春秋·僖元年》公败邾师于偃。又姓。晋偃籍。又《集韵》於殄切,音蝘。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䱷人注》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也。)谨照原文阔空改关空。
旗旗:《卯集下·方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音奇。《说文》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释名》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衆[音zhòng]期其下也。《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又〉师都建旗。〈注〉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莫敢犯也。又《左传·闵二年》佩衷之旗也。〈注〉旗,表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注〉两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为旌表。又姓。《广韵》齐卿子旗之后,汉有九江太守旗光。又与箕同。《荀子·富国篇》则国安於盘石,寿於旗翼。〈注〉旗,读为箕。箕翼,二十人宿名。又《韵补》叶渠尤切。《班固·西都赋》乗[音chéng]輚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按《说文》旗从□其声,训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也。旗从□,斤声,训旗有衆[音zhòng]铃以令衆[音zhòng]也。分旗,旗为二。《正字通》云:周礼九旗所画异物,所建异名,各有等差。虽旌旄之通称,而制度自别,未可合为一也。
卧卧:《未集下·臣字部》《唐韵》吾贺切《集韵》《韵会》吾货切《正韵》五个切,□音饿。《说文》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人臣事君俯偻也。《长笺》因休义借寐也。《广韵》寝也。《释名》化也,精气变化,不与觉时同也。《礼·乐记》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又《韵会》寝室曰卧。《后汉·宦者传论》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又息也。《管子·白心篇》卧名利者写生危。〈注〉息其名利之心,则无危生之累也。
鼓鼓:《亥集下·鼓字部》《唐韵》工户切《集韵》《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徐锴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乐书,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周礼·地官·鼓人》掌敎六鼓。〈注〉六鼓:靁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谓之节鼓。殷楹鼓,以柱贯中,上出而树之也。周县鼓,植簨虡而县之也。又星名。《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郭注》荆楚人呼牵牛为担鼓。担者,荷也。又《前汉·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鸣,曰石鼓,鸣则有兵。又国名。春秋鼓国,白狄别种。《左传·昭二十三年》晋袭鼓,灭之。《后汉·郡国志》钜鹿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又量名。《礼·曲礼》献米者操量鼓。《广雅》斛谓之鼓。《荀子·富国篇》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注〉鼓,量也。谓数度以盆量也。又《后汉·东夷传》扶余国,正月,国中连日大会饮乐,名曰迎鼓。《集韵》俗作皷,非是。考证:(乐器,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谨按玉篇无此文,语见韵会引乐书。谨改乐器为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