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ūn wáng rǎng yí成语简拼:ZWR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尊王攘夷
成语解释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尊王攘夷→夷险一节→节哀顺变→变古易常→常年累月→月晕础雨→雨横风狂→狂歌痛饮→饮恨吞声→声气相求
成语造句
(1)非儿写不出成语“尊王攘夷”的拼音。
(2)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尊王攘夷”几个大字。
(3)莆田第三中学的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尊王攘夷”。
(4)小琪不会写成语“尊王攘夷”的最后一个字。
(5)宣霓大哥哥给子荔和梓卡讲解了“尊王攘夷”的典故。
(6)突厥,《隋书》里说它的远祖是人狼野合而生,这是春秋笔法尊王攘夷的惯有手段,估计突厥的远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狼孩。
成语出处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尊尊:zūn 1、<名>酒器。《张衡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个意义又写作『樽』、『罇』。2、<形>尊贵;高贵。《赵威后问齐使》:『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3、<动>遵奉;尊崇。《教战守策》:『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论语·尧》:『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4、<动>尊敬;敬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爱士。』5、<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尊驾] 大驾,对皇帝的尊称。
王王:wáng 1、<名>帝王;君主。《察今》:『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2、<名>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王』成为封爵最高一级。《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动>朝见王。《诗经·殷武》:『莫敢不来王。』wàng 1、<动>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2、<名使动>封……为王;拥戴……为王。《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霸] 王业和霸业。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天下是王道;用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王师] 帝王的军队,也指本朝的军队。
攘攘:rǎng 1、<动>排除;排斥。《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2、<动>偷盗;窃取。《孟子·滕文公》:『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3、<动>侵夺;夺取。桓宽《盐铁论·非鞅》:『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自赡。』4、<动>挽起;撩起。《书搏鸡者事》:『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5、<动>容纳;忍受。《楚辞·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6、<动>扰乱。《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小有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攘攘] 多;盛。[攘善] 掠人之美。攘,窃取。
夷夷:yí 1、<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2、<名>泛指外国或外国人。《三元里抗英》:『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逃两炮台中,不敢出入。』3、<形>平坦。《核舟记》:『其船背稍夷。』《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4、<动>铲平;除平。《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5、<动>杀;灭。《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6、<形>和悦。《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夷世] 太平的世道。[夷犹] 迟疑不前。
尊尊:《寅集上·寸字部》《唐韵》《韵会》祖昆切《集韵》《正韵》租昆切,□音遵。《说文》高称也。《广韵》重也,贵也,君父之称也。《易·系辞》天尊地□,乾坤定矣。《孟子》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而后可以为民父母。又敬也。《礼·曲礼》礼者,自□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又《说文》注酒器。《周礼·春官》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六尊,谓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賔客。又姓。《风俗通》尊卢氏之后。与宗通。又叶将邻切,音津。《前汉·班固叙传》大祖元勳,启立辅臣。支庶藩屛,侯王□尊。又叶此缘切,音铨。《前汉·班固叙传》割制庐幷[同并],定尔土田。什一供贡,下富上尊。《说文》尊本酒器,字从酋,廾以奉之。或从寸。或从缶作罇。《集韵》亦作□墫。《正字通》今俗以尊作尊□之尊,酒器之尊别作樽,非。樽,林木茂盛也。□。考证:(《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谨照原文然后改而后。(《周礼·春官》司尊彝,掌六彝六尊之位。)谨照原文改六尊六彝。
王王:《午集上·玉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雨方切,音徨。《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易·坤卦》或从王事。又《随卦》王用享于西山。《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汉以下,凡诸侯皆称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又诸侯世见曰王。《诗·商颂》莫敢不来王。〈笺〉世见曰王。又凡尊称亦曰王。《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又法王,象王,皆佛号。《华严偈》象王行处落花红。《岑参诗》况値庐山远,抽簪礼法王。〈注〉法王,佛尊号也。又姓。又《諡法》仁义所往曰王。又王屋,山名。《书·禹贡》至于王屋。〈疏〉正义曰: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又弓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王连,远志也。见《博雅》夫王,芏草也。见《尔雅·释草疏》。又王鴡,鸟名。《尔雅·释鸟》鴡鸠,王鴡。〈注〉鵰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又王鲔,鱼名。《周礼·天官·䱷人》春献王鲔。〈注〉王鲔,鲔之大者。又蛇名。《尔雅·释鱼》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又虫名。《尔雅·释虫》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笺〉王,君也。《释文》王,于况反。《前汉·高帝纪》项羽背约而王君王於南郑。《师古注》上王字,于放反。又《广韵》盛也。《庄子·养生主》神虽王,不善也。〈注〉谓心神长王。《释文》王,于况反。又音往。《诗·大雅》昊天曰明,及尔出王。〈传〉王,往也。《朱注》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注详部首。考证:(《尔雅·释亲》父之母曰王母。)谨照原文改父之妣为王母。(《周礼·冬官考工记》王弓。〈注〉往体寡来体多曰王。)谨照原文改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虫名。《尔雅·释虫》虎,王蝟也。)谨於又虫名尔雅释虫下增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二十二字。又按虎王蝟也非尔雅文,查系博雅,谨照原书增博雅二字。(《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徨去声。霸王。)谨按王于放切,徨胡光切,王非徨之去声,今将徨去声霸王五字改为音旺霸王也。
攘攘:《卯集中·手字部》《唐韵》汝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如阳切,□音穰。《说文》推也。又窃也。《书·吕□》夺攘矫虔。《礼·礼器》匹士太牢而祭,谓之攘。又因其自来而取曰攘。《论语》其父攘羊。又却也。《礼·曲礼》左右攘辟。《周礼·秋官·禁杀戮》掌司攘狱者,遏讼者,以告而诛之。〈注〉攘,犹却也。〈疏〉谓人有罪过,官有文书。追摄不肯受者。《齐语》西征攘白翟之地。《前汉·邹阳传》攘袂而正议。〈注〉攘袂,犹今人云捋臂。又除也。《诗·大雅》攘之剔之。〈疏〉攘除翦剔。又《扬子·方言》止也。又《唐韵》如两切《集韵》《韵会》《正韵》汝两切,□音壤。扰也。《前汉·□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又《唐韵》《集韵》《韵会》人漾切《正韵》人尚切,□与让通。逊也。《前汉·礼乐志》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注〉攘,古让字。又《艺文志》道家者流,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又《集韵》式亮切,赏去声。与饟同。《诗·小雅》攘其左右。〈笺〉攘读为饟。又《集韵》《韵会》□泥庚切,音狞。抢攘,乱貌。《前汉·贾谊传》国制抢攘。〈注〉攘,女庚反。师古读抢攘为伧狞。
夷夷:《丑集下·大字部》《唐韵》《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音姨。平也,易也。《诗·周颂》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又大也。《诗·周颂》降福孔夷。又安也,悦也。《诗·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又等也,侪也。《礼·曲礼》在丑夷不争。《史记·张良传》诸将陛下等夷。又□也。《礼·丧大记》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礼·天官·凌人》大丧共夷盘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为言。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论语》原壤夷俟。又诛灭也。《前汉·□法志》战国时,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又伤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又芟也。《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终衰,其頺替如丘陵渐平也。《前汉·成帝纪》帝王之道,曰以陵夷。又地名。《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注〉国在城阳庄武县。《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注〉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遂取焦夷。〈注〉焦,谯县,夷,城父,□□地。又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又嵎夷,东表之地,在今登州。《书·尧典》宅嵎夷。又冯夷,河伯也。《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郭璞·江赋》冰夷倚浪。《□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冰夷,无夷,□即冯夷。又《淮南子·原道训》冯夷,泰丙之御也。〈注〉二人名,古之能御阴阳者。《容齐随笔》此别是一冯夷。又女夷,风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吹,以司天和。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籛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又水名。夷水,出襄阳及康狼二山之间。《水经》汉水过宜城,夷水注之。又鸱夷,酒器。《扬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壷。《吴越春秋》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江。《史记·货殖传》范蠡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又辛夷,花名。《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又留夷,香草。《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静,□曰夷。又姓。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见《统谱》。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又孤竹君之长子曰伯夷。又优婆夷。《梵书·翻译名义》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所云清净男女也。又与彝同。《孟子》诗云:民之秉夷。诗本作彝。又叶羊吏切,音异。《冯衍·显志赋》攒射干亲蘼芜兮,结木英与新夷。光扈扈而扬耀兮,纷郁郁而畅美。美音媚。新夷即辛夷。本作□。一曰古迟夷通。考证:(《易·说卦》坤上离下明夷。)谨按说卦无此语,谨照原书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郭璞·江赋》冰夷舞浪。)谨照原文舞改倚。(相传籛〈⺮下坚〉之子,长曰舞,次曰夷。)谨照列仙传原文〈⺮下坚〉改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