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顾右视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ǒ gù yòu shì成语简拼:ZGY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左顧右視
成语解释
左边看看,右边看看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
(1)白沙镇阳加中学的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左顾右视”。
(2)大勇不会写成语“左顾右视”的最后一个字。
(3)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左顾右视”几个大字。
(4)小辉写不出成语“左顾右视”的拼音。
(5)晓光叔叔给欣蔓和涛洋介绍了“左顾右视”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左顾右视,荡荡漭漭。』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左左:zuǒ 1、<名>左边,与『右』相对。《垓下之战》:『左,乃陷大泽中。』《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名>战车左边的卫士。《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3、<名>东面。古代地理观念中,以东为左。《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4、<名>旁边。《柳毅传》:『鸟起马惊,疾逸道左。』5、<名>(车骑的)尊位。《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6、<名>较低的地位。古代尊称右,故以『左』为较低的地位。《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7、<形>不正;邪僻。《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8、<动>不合。韩愈《答宝秀才书》:『身动而事左。』9、<动>不赞助。《战国策·魏策》:『右韩而左魏。』10、<名>证据;证人。《新唐书·刘知几传》:『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左道] (1)邪道。(2)一切不正派的行为和事情。[左右] (1)左边和右边。(2)旁侧;周围。(3)身边的人;近侍;近臣。(4)对对方的一种敬称。(5)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6)帮助;辅佐。(7)支配;控制。(8)反正;横竖。
顾顾:gù 1、<动>回头;回头看。《殽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2、<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3、<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动>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5、<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6、<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7、<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右右:yòu 1、<名>右边。《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2、<名>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倾斜的力士。《殽之战》:『莱驹为右。』3、<名>古代称等级(人或物;地位等)。《促织》:『无出其右者。』4、<动>尊重。《淮南子·氾论》:『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5、<动>赞助。《左传·襄公十年》:『王右伯舆。』6、<动>通『侑』,劝人饮食。《周礼·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7、<动>崇尚,重视。『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右武] 崇尚武功。[右职] 重要官职。[右族] 豪门大族。
视视:shì 1、<动>看。《世态炎凉》:『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2、<动>察看;视察。《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3、<动>治理;处理(公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4、<动>看待;对待。《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5、<动>看顾;照看。《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6、<名>视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7、<动>比较;比照。《五人墓碑记》:『其辱行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办公。[视学] (1)周代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为视学。(2)一辈子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
左左:《寅集中·工字部》《唐韵》《正韵》臧可切《集韵》《韵会》子我切,□音□。《增韵》左右定位。左,右之对,人道尚右,以右为尊。《礼·王制》男子由右,妇人由左。《史记·文帝纪》左贤右戚。〈注〉韦昭曰:左犹高,右犹下也。又《增韵》手足便右,以左为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前汉·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注〉师古曰:左官犹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汉时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佐诸侯为左官也。《韵会》策画不适事宜曰左计。又《正韵》左,戾也。又乗[音chéng]车尚左。《礼·曲礼》祥车旷左。〈疏〉旷,空也。车上贵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又吉尚左。《礼·檀弓》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注〉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又不助也。《左传·襄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又证也。《前汉·杨恽传》左验明白。〈注〉左,证左也。言当时在其左右,见此事者也。又姓。《广韵》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后因氏焉。又汉复姓二氏,左传公子目夷为左师,其后为氏。秦有左师触讋。晋先蔑为左行,其后为氏。汉有御史左行恢。又《唐韵》则个切《集韵》《韵会》《正韵》子贺切,□音佐《说文》手相左助也。《尔雅·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又叶总古切,音祖。《王逸·九思》逢流星兮问路,顾我指兮从左。俓[音jìng,古同径]娵觜兮直驰,御者迷兮失轨。轨音矩。又叶祖戈切,挫平声。《诗·小雅》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宜叶牛何反。考证:(《礼·王制》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谨照原文女子改妇人。(《礼·檀弓》孔子与门人拱立而尚右。)谨照原文拱改立。立改拱。
顾顾:《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古慕切,音故。《玉篇》瞻也。回首曰顾。《诗·小雅》顾我复我。〈笺〉顾,旋视也。《书·太甲》顾諟天之明命。〈传〉谓常目在之。又眷也。《诗·大雅》乃眷西顾。又《书·康诰》顾乃德。〈传〉谓顾省汝德。又《诗·小雅》不顾其后。〈笺〉不自顾念。又但也。《礼·祭统》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疏〉言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但尊上者在先,□下者处后耳。一曰顾,故也,谓君上先餕,臣下后餕,示恩则从上起也。又发语辞。《史记·刺客传》顾不易耶。〈注〉顾反也。《前汉·贾谊传》首顾居下。〈注〉顾亦反也,言如人反顾然。又与雇同。《前汉·鼂错传》敛民财,以顾其功。〈注〉顾,雠也,若今言雇赁也。又引也。《后汉·党锢传》郭林宗、范滂等为八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又国名。亦姓。《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传〉有韦国者,有顾国者。〈笺〉顾、昆吾,皆己姓。又地名。《左传·哀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注〉顾,齐地。又山名。《方舆胜览》镇江北固山,梁武攺曰北顾。又《五音集韵》公户切,音古。义同。《书·微子》我不顾行遯。徐邈读。俗作頋。考证:(《礼·祭统》顾上先下后耳。〈疏〉但尊上者则先,□下者处后耳。)谨照原文则先改在先。(《史记·刺客传》顾不易耶。〈注〉反顾也。)谨照索隐原文反顾也改顾反也。
右右:《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于救切《集韵》《韵会》尤救切《正韵》爰救切,□音峟。与佑佑通。《说文》助也。《尔雅·释诂》右,导也,勴也,亮也。《书·益稷》予欲左右有民。〈注〉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诗·大雅》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又左之对也。《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礼·少仪》赞币自左,诏辞自右。〈注〉立者尊右。又上也。《前汉·公孙弘传》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注〉师古曰:右亦上也。又《循吏传》文翁以为右职。〈注〉师古曰:右职,县中高职也。又强也。《后汉·明帝纪》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又官名。《周礼·夏官》司右,掌羣右之政令。〈注〉羣右,戎右,齐右,道右也。又姓。《正字通》汉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岩。又《广韵》汉复姓,五氏。左传□乐大心为右师,其后因官为氏,汉有中郞右师谭。晋贾华为右行,因官为氏,汉有御史中丞右行绰。何氏姓苑有右闾、右扈、右南等氏。又山名,兽名。《山海经》长右之山有兽,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又与侑通。《周礼·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注〉右读为侑。劝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云久切,音有。义同。○按《集韵》有上去二音,义实相通。《正韵》於上声训左右手,去声训右助,二音分二义,非。又叶以周切,音由。《诗·周颂》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按《唐韵》正音以。今从朱注。又叶羽轨切,音以。《诗·卫风》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弟叶满彼反。《秦风》溯徊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赋》隆崛万丈,盘石双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按《唐韵》正云:右古音以正引经传子集证之,是直当读作以,非止叶音矣。又叶于记切,音异。《诗·小雅》我有嘉賔,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喜叶去声。又叶演女切,音与。《陆云·陆丞相诔》乃干中军,入作内辅。公侯陟降,在帝左右。《说文》本作□,从口从又。《徐锴曰》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考证:(又叶于记切,音意。)谨按于属喻母,意属影母,于记切非意字之音,谨照字母音意改音异。
视视:《酉集上·见字部》眡□□□眎《集韵》时利切《韵会》是义切《正韵》时吏切,□音嗜。《说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视履考祥。《书·大甲》视远惟明。又《字汇》看待也。《左传·成三年》郑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又《博雅》效也。《书·大甲》视乃厥祖。〈疏〉言当法视其祖而行之。又《小尔雅》比也。《左传·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曰:视邾滕。〈注〉欲比小国。《礼·檀弓》公室视丰□。〈疏〉言视者不正,相当比拟之辞也。又犹纳也。《礼·坊记》君子於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注〉不视,犹不纳也。又犹敎也。《仪礼·乡射礼》命释获者设中,遂视之。〈注〉视之,当敎之。又《释名》视,是也,察是非也。又《礼·曲礼》兔曰明视。〈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又《仪礼·士虞礼》明齐溲酒。《郑注》明齐,当为明视,兔腊也。又《山海经》狄山有视肉。〈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又山水名。《山海经》帝囷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又〉葴山,视水出焉。〈注〉或曰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又人名。《陶潜·羣辅录》伏羲六佐,其一曰视默,主灾恶。又姓,见《姓苑》。又通作示。《诗·小雅》视民不恌。〈笺〉视,古示字。《前汉·高帝纪》视项羽无东意。《史记》作示。《师古注》汉书多以视为示,古字通用。又《广韵》承矢切《集韵》《韵会》善旨切《正韵》善指切,□嗜上声。义同。又《玉篇》看也。《书·洪范》五事,二曰视。〈疏〉视,常止反。又《诗·小雅》小人所视。叶上矢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