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ūn ér wù shī
成语注音:ㄗㄨㄣ ㄦˊ ㄨˋ ㄕㄧ
成语简拼:ZEW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遵而勿失
成语解释
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遵而不失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遵而勿失”几个大字。
(2)立邦哥哥为我们讲述了“遵而勿失”的成语典故。
(3)太行中学校的叶赫那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遵而勿失”。
(4)小冲写不出成语“遵而勿失”的拼音。
(5)小蓝不会写成语“遵而勿失”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史记·曹相国世家》:『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遵遵:zūn 1、<动>循;沿着。屈原《九章·哀郢》:『遵江夏以流亡。』2、<动>遵循;遵守。《史记·殷本纪》:『不遵汤法。』《史记·曹相国世家》:『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而而: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4、<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勿勿:wù 1、<副>别;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副>不,表示对动作的否定。《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失失:shī 1、<动>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失边和。』2、<动>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失道。』3、<动>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名>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失。』5、<动>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遵遵:《酉集下·辵字部》《唐韵》将伦切《集韵》《韵会》踪伦切《等韵》祖伦切,□音嶟。《说文》循也。《诗·周南》遵彼汝坟。又《广韵》率也,行也。习也。《书·洪范》遵王之路,遵王之道。《仪礼·乡射礼》大夫有遵者则入门左。〈注〉言乡之为大夫者,能以礼乐化其民,使遵法之,故曰遵者。又叶徂全切,音牋。《李尤·德阳殿赋》曰若炎唐,稽古作先。於赫圣汉,抗德以遵。
而而:《未集中·而字部》《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也。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着乎而。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又《韵会》发端之辞也。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鳞之而。)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勿勿:《子集下·勹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文拂切,音物。《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亲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集韵》或作□。又通作物。《周礼·春官·司常》九旗亲帛为物。又《玉篇》非也。《广韵》无也。《增韵》毋也。《韵会》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为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义。《论语》非礼勿视。《朱注》勿者,禁止之辞。又《韵会》悫爱貌。《礼·祭义》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注〉犹勉勉也。又《六书正伪》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后人加牛以别之。又《颜氏家训篇》书翰称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残缺者。及考《说文》乃知怱遽者称为勿勿。《东观余论》今俗勿中加点作匆,为怱遽字,弥失真矣。又《正韵》莫勃切,音没。扫尘也。《礼·曲礼》□勿驱尘。考证:(《礼·祭义》勿勿乎其欲响之也。)谨照原文乎字改诸字。欲字下增其字。响字改飨字。
失失:《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质切,音室。得之反。《说文》纵也。一曰错也,过也,遗也。《书·泰誓》时哉弗可失。《杜甫诗》虽乏谏诤资,恐君有遗失。又《集韵》《韵会》《正韵》□弋质切。与□同。《庄子·应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马将失。《六书本义》与佚轶通。又《集韵》《韵会》式吏切《正韵》式至切,□音试。《应桢华·林园集诗》示武恐荒,过亦为失。凡厥羣后,无懈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