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秉义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ūn dào bǐng yì成语注音:ㄗㄨㄣ ㄉㄠˋ ㄅㄧㄥˇ ㄧˋ
成语简拼:ZDB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遵道秉義
成语解释
犹言遵守道义。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遵道秉义”几个大字。
(2)成语遵道秉义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恺滢大哥哥为我讲了“遵道秉义”的历史典故
(4)媚媚写不出成语“遵道秉义”,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
(5)天士力中学的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遵道秉义”。
(6)小淼不会写成语“遵道秉义”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清河张府君墓志铭》:『逮夫弱冠,遵道秉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遵遵:zūn 1、<动>循;沿着。屈原《九章·哀郢》:『遵江夏以流亡。』2、<动>遵循;遵守。《史记·殷本纪》:『不遵汤法。』《史记·曹相国世家》:『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道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秉秉:bǐng 1、<量>禾束,成把的禾。《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引] 把,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2、<动>持;手拿着。《楚辞·天问》:『伯昌号哀,秉鞭作牧。』3、<动>执掌;操持。《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醒,谁秉国成?』4、<动>遵循。《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5、<量>古代容量单位,十六斛为一秉。6、<名>通『柄』,权柄.《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秉彝] 依照常情,常理。《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好是懿德。』
义义:yì 1、<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动>坚持正义。《公输》:『吾义固不杀人。』3、<形>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鸿门宴》:『亡去不义,不可不语。』4、<名>情义;恩情。《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5、<名>意义;意思。《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6、<副>本着道义。《祭妹文》:『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
遵遵:《酉集下·辵字部》《唐韵》将伦切《集韵》《韵会》踪伦切《等韵》祖伦切,□音嶟。《说文》循也。《诗·周南》遵彼汝坟。又《广韵》率也,行也。习也。《书·洪范》遵王之路,遵王之道。《仪礼·乡射礼》大夫有遵者则入门左。〈注〉言乡之为大夫者,能以礼乐化其民,使遵法之,故曰遵者。又叶徂全切,音牋。《李尤·德阳殿赋》曰若炎唐,稽古作先。於赫圣汉,抗德以遵。
道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秉秉:《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兵永切《集韵》《韵会》《正韵》补永切,□音丙。禾盈把也。《诗·小雅》彼有遗秉。〈疏〉秉,把也。《礼·聘礼》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莱易间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又米数。《礼·聘礼》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又《小尔雅》钟二谓之秉,秉十六斛。○按《仪礼》禾米之秉,字同□异。惟徐氏《韵谱》二石为秉,又是一说。盖石即斛也。冉子与粟五秉。据《仪礼》为八十石,据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别,俟考正。又执持也。《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於山川。《诗·大雅》民之秉彝。《书·君奭》秉德明恤。又去声,陂病切。与柄同。《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绦侯世家》许负相周亚夫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又姓。○按《说文》秉,从又持禾,《正字通》兼载钟鼎文□字重出。□字原从□从殳。
义义:《未集中·羊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衆[音zhòng]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鱼羁切。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