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yǐn jīng shé
成语简拼:ZYJ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走蚓驚蛇
成语解释
蚓:蚯蚓。跑着的蚯蚓,惊走的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走蚓惊蛇→蛇行鼠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牛屠狗→狗吠不惊→惊慌失色→色若死灰→灰容土貌→貌合情离→离经辨志→志在四方→方骖[音cān]并路→路柳墙花→花颜月貌→貌是情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忘战者危→危在旦夕→夕阳西下→下回分解→解弦更张→张嘴挢舌→舌挢不下
2、走蚓惊蛇→蛇毛马角→角巾东路→路不拾遗→遗篇断简→简能而任→任重才轻→轻车熟路→路叟之忧→忧公忘私→私淑弟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藏瘝在→在所难免→免怀之岁→岁稔年丰→丰屋之过→过庭之训→训练有素→素不相能→能掐会算→算尽锱铢→铢两相称→称帝称王
成语示例
(1)明·陈大声《北伴读书·富文堂宴赏》曲:『简书文半逼苏,诗律法全学杜,走蚓惊蛇,写一笔唐怀素。』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走蚓惊蛇”几个大字。
(2)建弢叔叔给军津和舒童讲了“走蚓惊蛇”的历史故事。
(3)健健写不出成语“走蚓惊蛇”,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4)胜利学校的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蚓惊蛇”。
(5)小浩不会写成语“走蚓惊蛇”的最后一个字。
(6)前往腰山二中的火车上,天蔚大哥哥给都乐和心语介绍了『走蚓惊蛇』的历史典故
(7)明·陈大声《北伴读书·富文堂宴赏》曲:『简书文半逼苏,诗律法全学杜,走蚓惊蛇,写一笔唐怀素。』。
成语出处
元·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惊惊:jīng 1、<动>马受刺激而行动失常。《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柳毅传》:『鸟起马惊,疾逸道左。』2、<动>惊骇;惊慌。《促织》:『面如土色,大惊。』[又] <动使动>使……惊骇、惊慌。《梦游天姥吟留别》:『慄深林兮惊层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直可惊天地,泣鬼神。』3、<动>惊讶;惊奇。《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动>惊动;震动。《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5、<形>气势大而猛。《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动>起动。《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蛇蛇:shé <名>一种爬行动物。《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蚓蚓:《申集中·虫字部》《唐韵》余忍切《集韵》《正韵》以忍切,□音引。《说文》螾或作蚓。《礼·月令》蚯蚓出。《孟子》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本草》蚯蚓,一名曲蟺,一名土龙,入药用。白颈是其老者。《尔雅》谓之螼螾,巴人谓之朐□。《续博物志》蚯蚓长吟地中,江东谓之歌女。《埤雅》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与阜螽交。又寒蚓。详蜸字注。又山蚓。《正字通》蛇名。大如蚓,有鳞,其尾如首。《正韵》通作螾。《集韵》亦作□。
惊惊:《卯集上·心字部》《集韵》吕张切,音良。悲也。又《集韵》力让切,音谅。义同。或作悢□。(惊)《唐韵》《集韵》举卿切《正韵》居卿切,□音京。《说文》马骇也。《玉篇》骇也。《易·震卦》震惊百里。《诗·大雅》震惊徐方。《老子·道德经》得之若宠,失之若辱,是谓宠辱若惊。又叶居阳切,音姜。《张籍·祭韩愈诗》月中登高滩,星汉交垂芒。钓车掷长綫,有获齐驩惊。
蛇蛇:《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食遮切,音茶。《集韵》《韵会》□时遮切,音闍。毒虫也。《左传·庄十四年》内蛇与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阳亲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种。《尔雅翼》蛇,草居,常饥,每得食稍饱,辄复蜕殻,冬辄含土入蛰,及春出蛰则吐之。《埤雅》牛以鼻听,蛇以眼听。又《庄子·达生篇》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注〉委蛇,泥鰌。又星名。《左传·襄二十八年》蛇乗[音chéng]龙。〈注〉蛇,□武之宿,虚、危之星。《晋书·天文志》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又地名。《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随西有断蛇丘。〈注〉即衔珠之蛇。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苌,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将军蛇元,望出鴈门。又《广韵》弋支切,音移。《诗·召南》委蛇委蛇。〈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庄子·庚桑楚》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诗·小雅》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罴字、下之字韵。又徒河切,音驼。《张衡·西京赋》感河冯,怀湘娥,惊蛧蜽,惮蛟蛇。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驼。《古音考》《陆机·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兖服委蛇。又《集韵》陈知切,音驰。地名。《春秋传》盟于殴蛇,《公羊传》作殴虵,与曲池同。又《字汇补》以遮切,音耶。《集韵》关中谓毒虫曰蛇。《韵会》本作它,汤河切。《说文》它,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从也,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