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
成语注音:ㄙㄧˇ ㄨˊ ㄗㄤˋ ㄕㄣ ㄓㄧ ㄉㄧˋ
成语简拼:SWZSZD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無奘身之地
歇后语:棺材搁在树桠里
成语英文:die a beggar
成语解释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成语用法
作宾语、状语;用于诅咒别人
近义词
死无葬身之所
成语示例
(1)相公坚执如此,夫妇死无葬身之地矣!(明·王世贞《鸣凤记·写本》)
(2)…知道了,说是河泊所太爷误拿藩台的人,这一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了,不难合衙门的人都有些不便呢。此风声一夜…——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果供出实情,你须知汪府上是甚么人家,只怕你要死无葬身之地呢!我此刻教你一个供法:你只说向来以化斋为名…——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明·吴承恩《西游记》
(5)…快早还我师父,两无毁伤!若道半个不字,我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魔喝道:『我把你这个大胆泼猴精!你有些…——明·吴承恩《西游记》
(6)…什么把鞑子逐出关外?要将众鞑子斩尽杀绝,个个死无葬身之地。』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精神大振,适才的悲戚…——当代·金庸《鹿鼎记》
(7)…切齿的道:『你害得我们蒙骗教主,人人给你累得死无葬身之地,大家一起死了干净,也免得受那无穷无尽的酷刑…——当代·金庸《鹿鼎记》
(8)…?别胡思乱想了,快快将他二人杀了,否则大伙儿死无葬身之地。』韦小宝连连摇头,说道:『陆先生,你不可说…——当代·金庸《鹿鼎记》
(9)…夫的少林僧落荒而逃,屁滚尿流,毫无招架之功,死无葬身之地。如此看来,什么武当派、昆仑派的一招半式,可…——当代·金庸《鹿鼎记》
(10)…及满清的龙脉,龙脉一被人掘断,满洲人那就人人死无葬身之地。一来使得八旗后人不敢忽起贪心,偷偷去掘宝藏…——当代·金庸《鹿鼎记》
(11)…大伙儿说,咱们倘若后退一步,给赶入大海,那就死无葬身之地。红毛鬼枪炮虽然厉害,大伙儿都须奋勇上前。众…——当代·金庸《鹿鼎记》
(12)…声道:『平西王大兵日内就到,那时叫你们一个个死无葬身之地,识时务的,这就快快投降。』韦小宝笑道:『平…——当代·金庸《鹿鼎记》
(13)…京,朝廷定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自己这可死无葬身之地了,忙道:『这是谣言,大人万万不可听信。』…——当代·金庸《鹿鼎记》
(14)…不知死活,又来撩我。我说出来时,只怕你这狗才死无葬身之地。』那乞儿吃了这一场抢白,暗暗对定哥说,才绝…——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5)…叹口气道:『汝那知就里?若非路管家,我与汝等死无葬身之地矣。今幸得脱虎口,已谢天不尽了,还顾得什么行…——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6)…爱,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嗟怨了半夜,不觉睡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7)…子且惊且喜道:『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自此每谈及往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8)…去吃!』小二千不合万不合走入房内,有分教小二死无葬身之地。正是:僮仆人家不可无,岂知撞了不良徒。分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只为诈钱不遂,害得我乔俊好苦!一门亲丁四口,死无葬身之地。今日须偿还我命来!』众人知道是乔俊附体,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成语造句
(1)成语「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充满热情的吻就像蜘蛛网,马上就会让苍蝇死无葬身之地。
(3)导演在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中创造性地加入道具“石灰”。
(4)凡夫俗子们虽然只能听天由命,但他们最为惧怕的不是活着的苦难,而是“死无葬身之地”。
(5)婚姻治愈了爱情的偏执的妄想,也埋葬了爱情;没有婚姻,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6)健健不会写成语“死无葬身之地”的最后一个字。
(7)侃侃写不出成语“死无葬身之地”,导致期末考试才97分。
(8)兰州树人中学的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无葬身之地”。
(9)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死无葬身之地”几个大字。
(10)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婚姻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11)瑞恩大哥哥给琬霓和琳彦讲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典故。
(12)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们有危险而无动于衷啊,还好他没有伤害你们,要不然我一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13)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要是没有了婚姻,爱情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14)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15)大破巨无霸于昆阳之西,反令王邑、王寻等死无葬身之地。
(16)这家伙身上拥有剧毒,沾上一点就会皮破肉烂,死无葬身之地。
(17)可怜宋江平生义气,高如不老之天;今日遭殃,死无葬身之地。
(18)府君与百姓坚守勿出;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
(19)若只管执定主意,岂不怕爷们一怒,寻出一个由来,你死无葬身之地!
成语出处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虽然道臣事君已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葬身葬身:埋葬尸体,多用于比喻:敌机葬身海底。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葬葬:zàng 1、<动>掩埋尸体;安葬。《殽之战》:『遂墨以葬文公。』2、<动>死;葬身。《屈原列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身身:shēn 1、<名>人或动物的躯干。《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2、<名>整个身躯。《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名>自身;本身;自己。《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副>亲自。《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5、<名>一生;生命。《陟江》:『固将重昏而终身。』《五人墓碑记》:『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6、<名>同『娠』,身孕。《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地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葬葬:《申集上·草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则浪切,音脏。《说文》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礼·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又《集韵》才浪切,音臓。义与藏同。又《正韵》兹郞切,音臧。《周礼·地官》族师,以相葬埋。刘昌宗引《汉书·尹赏传》枯骨后何葬,协乎声读。《韵学集成》或作塟,见《三辅黄图》。
身身:《酉集中·身字部》《唐韵》失人切《集韵》《韵会》《正韵》升人切,□音申。《说文》躬也,象人之身。《尔雅·释诂》我也。〈疏〉身,自谓也。《释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广韵》亲也。《九经韵览》躯也。总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系辞》近取诸身。《书·伊训》检身若不及。《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诗·大雅》大任有身。〈传〉身,重也。〈笺〉重为怀孕也。〈疏〉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书·选举志》拟奏受皆给以符,谓之告身。又《史记·西南夷传》身毒国。〈注〉索隐曰:身音捐。又《韵补》叶尸连切。《杨方·合欢诗》我情与子合,亦如影追身。寝共织成被,絮用同功绵。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地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