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遗忧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wú yí yōu成语简拼:SWY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死無遺憂
成语解释
死而心安,无后顾之忧。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死无遗忧”几个大字。
(2)浩浩不会写成语“死无遗忧”的最后一个字。
(3)上寺初级中学的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无遗忧”。
(4)熙文大哥哥给雅宣和婧荥讲述了“死无遗忧”的历史典故
(5)小凯写不出成语“死无遗忧”的拼音。
成语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无遗无遗:[wúyí] 一点不遗留。屠戮无遗。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遗遗:yí 1、<动>遗失;丢失。《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动>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名>遗失的东西。《乐羊子妻》:『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4、<动>遗留。《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又]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wèi 1、<动>赠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2、<名>给予的东西。《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风] 流传下来的风尚。[遗民]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忧忧:yōu 1、<动>忧虑。《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2、<名>让人忧虑的事情。《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愤] 忧愁愤懑。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遗遗:《酉集下·辵字部》《唐韵》以追切《集韵》《韵会》夷隹切,□音夷。《说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遗。〈注〉用心弘大,无所遗弃也。《诗·小雅》弃予如遗。〈注〉言忘去不复存省也。《周礼·秋官·司刺》三曰遗忘。又《正韵》失也。《前汉·贾谊传》功不遗矣。《后汉·桓荣传》虑无遗计。又《集韵》余也。《礼·乐记》有遗音者矣。〈注〉有不尽之音。《屈原·离骚》依彭咸之遗则。〈注〉遗,余也。又留也。《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左传·昭十九年》古之遗爱也。又《字汇补》便旋也。《前汉·东方朔传》小遗殿上。《南史·谢几卿传》小遗沾令史。〈注〉即俗言小便也。又《正字通》遗遗,与委蛇通。《战国策》出遗遗之门。〈注〉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枢言篇》遗遗乎若有从治。又姓。鲁费宰南遗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以醉切,遗去声。投赠也,馈也。《周礼·地官·遗人注》以物有所馈遗也。《左传·隐元年》请以遗之。又《玉篇》余恚切《正韵》于位切,□音□。又《集韵》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义□同。又《集韵》《韵会》旬为切《等韵》似为切。□与随同。谦以下人也。《诗·小雅》莫肯下遗。〈注〉遗,音随。
忧忧:《卯集上·心字部》《集韵》尤救切,音佑。《玉篇》心动也。◎按《说文》集韵皆训不动,惟玉篇训心动。从心从尤。似应玉篇为是。(忧)(古文)《唐韵》《集韵》《韵会》於求切《正韵》於尤切。本作□。今作忧。《说文》愁也。《尔雅·释诂》思也。〈疏〉忧者。愁思也。《书·洪范》六极,三曰忧。又疾也。《礼·曲礼》某有负薪之忧。〈注〉忧或为疾。又幽也。《易·乾卦》忧则违之。〈注〉谓时当幽隐也。又辱也。《易·系辞》小人道忧也。又居丧曰忧。《书·说命》王宅忧。又孕病曰忧。《晋语》文王在母不忧。又人忧则头低垂。《礼·曲礼》下于带则忧。〈注〉忧则低也。又幽忧曰癙忧。《诗·小雅》癙忧以痒。《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又姓。出《姓苑》。又《韵会》乌侯切,音讴。义同。《集韵》作□。又《集韵》《韵会》□於救切。《集韵》虑也。诗序,百姓见忧。徐邈读。又叶於希切,音衣。《易林》不见叔姫,使伯心忧。又叶衣虚切,音於。《易林》出入休居,安止无忧。《黄庭经》三神之乐由隐居,倏忽游遨无遗忧。又叶伊姚切,音妖。《三略》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又叶一笑切,音要。《诗·王风》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又《唐风》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鹄,居号切。又叶於纠切,音黝。《晋语》商之衰也,其铭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只离咎也。《集韵》本作□,或作懮。《说文》从心从页。页,首也。心忧则发白。又《字汇补》亦与□同。《说文》忧和之行也。引《诗》布政忧忧。后人以□愁之字从忧,遂以忧和之字从□,浸失六书之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