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hú tòng
成语简拼:SHT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死胡同
成语英文:blind alley成语日文袋小路(ふくろこうじ)成语德文Sackgasse
成语解释
指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绝境、绝路。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
(1)成语「死胡同」是一个偏正式成语。
(2)搞台独就是钻进一条死胡同。
(3)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死胡同”几个大字。
(4)莉莉不会写成语“死胡同”的最后一个字。
(5)南茂中学的校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胡同”。
(6)铁涵叔叔给洁儿和红韩讲述了“死胡同”的成语故事。
(7)小曼写不出成语“死胡同”的拼音。
(8)克林姆林宫官员否认国家进入死胡同,并斥自由派无病呻吟、危言耸听。
(9)不过他遇到了工作的死胡同:做着例行公事的会计工作。
(10)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11)四个彪形大汉在一个死胡同里拦住了他。
(12)当这些原理与概念讲授殆尽后,教育似乎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13)可惜了花狼,老大给了他一条光明大道,他非要回到死胡同里。
(14)去往太谷县明星镇中学校的时候,凡斌叔叔给俐充和芯诺讲解了『死胡同』的历史故事。
(15)暗骂了一句,阮航摘下手腕上的光迅,扔到刚刚走出来的死胡同里,接着拎着九龙鼎,没入行尸走肉般的人群中。
(16)尤西雅没有继续废话,只是带着肖华向前默默走动,在街道中,七转八拐后,在一条没有路的死胡同中,停下了脚步。
(17)破解的方法很简单,在迷宫中,任何一处没有路的死胡同尽头处,闭上眼睛,向前走上十步,再睁开眼睛,就能进入村子里。
(18)有时不合逻辑的举动却恰恰有助于应付变化多端的事态,而正常的逻辑有时却只能将自己带进一个死胡同。这就需要我们有逆反思维。
(19)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发展前景,避免走进『死胡同』,必要时应该及时转变,另寻出路。因此要珍视机遇,还要主动寻求机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胡同胡同:[hútong] 也曾写作『衚衕』。宽度只可步行的小巷;宽度只可通行一辆车的小街。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胡胡:hú 1、<名>兽类颔下的垂肉。《中山狼传》:『前虞跋胡。』2、<形>长寿。常『胡考』『胡耇』连用。《诗经·丝衣》:『胡考之休。』3、<代>什么。《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万之众,国胡以馈之。』4、<代>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5、<名>古代对北部和西部民族的泛称。《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又] 泛指外国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白马寺》:『胡神号曰佛。』[胡卢] 笑的样子。
同同:tóng 1、<形>相同;一样。《赤壁之战》:『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2、<形>同一。《殽之战》:『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3、<动>一致;统一。《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4、<动>附和;随同。《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5、<动>参与;干预。《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6、<副>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同案] 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同寮] 一起任职的官吏,即『同僚』。[同年] (1)同岁;同年龄。(2)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3)朋友。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胡胡:《未集下·肉字部》《唐韵》户孤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瑚。《说文》牛颔垂也。《正字通》喉也。颔肉下垂者曰胡。《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前汉·郊祀志》有龙垂胡□。〈注〉胡谓颈下垂肉也。又《韵会》何也。《书·太甲》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又《集韵》寿也。《诗·周颂》胡考之宁。〈传〉胡,寿也。又《正字通》锋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颈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注〉三之长六寸,四之长八寸。又戟名《扬子·方言》凡戟而无刃,东齐秦晋之间谓其大者曰镘胡,其曲者谓之钩釨镘胡。又《韵会》麤缨无文理者。亦曰曼胡。又遐远也。《仪礼·士冠礼》眉寿万年,永受胡福。〈注〉胡,犹遐也,远也。又悬蚕簿横也。《扬子·方言》胡以悬□,关西谓之□。〈注〉□,悬蚕簿横也。又粉名。《释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涂面也。《抱朴子·论僊卷》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乃化铅所作。又饼名。《释名》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又胡蝶,虫名。《列子·天瑞篇》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又《史记·諡法》弥年寿考,保民耆艾,□曰胡。又《正字通》菰米曰雕胡。《前汉·司马相如传》东蘠雕胡。〈注〉雕胡,菰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繁由胡。《诗·周南·采采卷耳笺》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叶青白色,似胡荽。又鸟名。《礼·表记诗云维鹈在梁注》鹈,鹈胡。又《正字通》卢胡,笑在喉间声。《孔丛子·抗志篇》卢胡,大笑。又水名。《尔雅·释水》胡苏。〈注〉东莞县今有胡苏亭。又丘名。《尔雅·释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又礼器。与瑚同。《左传·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注〉胡簋,礼器。夏曰胡。又县名。《书·禹贡·导菏泽传》菏泽在胡陵。〈疏〉正义曰:地理志,山阳郡有胡陵县。又书名。《前汉·艺文志》胡非子三篇。〈注〉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注〉黄帝臣。又国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妢胡之笴。〈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又姓。《左传·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注〉胡公阏父之子满也。又复姓。《八及歌》海内珍奇,胡母季皮。〈注〉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又《集韵》洪孤切,音□。戈戟内柄处。又胡故切,音护。颈也。《前汉·金日磾传》日磾捽胡。晋灼读。
同同:《丑集上·口字部》《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音桐。《说文》合会也。《玉篇》共也。《广韵》①也。《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书·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广韵》齐也。《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既同。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阴声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又叶徒黄切,音唐。《□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①字作北下□。考证:(司马法曰,成为终,终十为同。)谨照周礼注原文终十改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