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zhì qīng wú yú成语注音:ㄕㄨㄟˇ ㄓㄧˋ ㄑㄧㄥ ㄗㄜˊ ㄨˊ ㄧㄩˊ
成语简拼:SZQW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水至清則無魚
成语英文:when the water is very clear,there will be no fish--one should not demand absolute purity
成语解释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用法
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
水清无鱼
反义词
浑水摸鱼
成语示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晋书·郭璞传》
成语造句
(1)成语「水至清则无鱼」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果布戛中学的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至清则无鱼”。
(3)哈阿姨给小波和小朋友们讲述了“水至清则无鱼”的故事。
(4)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水至清则无鱼”几个大字。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6)小冰写不出成语“水至清则无鱼”的拼音。
(7)小豆不会写成语“水至清则无鱼”的最后一个字。
(8)去往岔河中学之前,抱朴哥哥给琳镬和棋园讲解了『水至清则无鱼』的故事。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至至:zhì 1、<动>来到;到达。《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形>达到顶点。《订鬼》:『二者用精至矣。』3、<形>周到。《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4、<副>极;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连>至于。《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至如] 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至于] (1)达到。(2)达到……的结局。(3)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清清:qīng 1、<形>清澈;清亮。《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形>清洁;清净。《班超告老归国》:『水清无大鱼。』3、<形>清白;纯洁。《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4、<形>清廉;廉洁。《训俭示康》:『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5、<形>清爽;清凉。《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形>清明;清平。《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7、<动>清除;肃清。《谭嗣同》:『清君侧,肃宫廷。』8、<形>凄清;冷清。《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则则:zé 1、<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2、<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3、<动>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4、<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则。』5、<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7、<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10、<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11、<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12、<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13、<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则例] 成规。[则天] 以天为法。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则效] 效法。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鱼鱼:yú(1)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2)姓。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至至:《未集下·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脂利切《正韵》支义切,□音挚。《说文》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玉篇》来也。《诗·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礼·乐记》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注〉至,来也。又《玉篇》达也,由此达彼也。《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诗·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极也。《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谓至极也。又《系辞》易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注〉至极之人。又善也。《礼·坊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注〉至,犹善也。又大也。又《易·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注〉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正字通》夏至曰日长至,是日书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先此漏刻尚五十八。日之长于是而极,故曰日长至,至取极至之义。吕览十二纪:仲夏月,日长至是也。冬至亦曰日长至,是日书漏刻四十一,夜五十九,过此书漏即四十二刻。日之长,於是而始,故亦曰日长至。至取来至之义。礼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长日之至是也。然吕览於仲冬则又曰日短至。黄震曰:世俗多误冬至为长至,不知乃短至也。据此说,短至宜为冬至,亦谓之日长至者,阳之始长也,扶阳抑阴之义也。又至掌,虫名。《尔雅·释虫》蛭蝚至掌。《亢仓子·臣道篇》至人忘情。又《集韵》《韵会》□徒结切,音咥。单至,轻发貌。《列子·力命篇》墨杘单至。又《韵补》叶职日切,音窒。《诗·豳风》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又叶章移切,音支。《梁武帝拟古诗》日期久不归,乡国旷音辉。音辉空结迟,半寝觉如至。叶上期丝。
清清:《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七情切《集韵》《韵会》亲盈切,□音圊。《说文》朖也。澂水之貌。《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诗·郑风》浏其清矣。又静也,澄也,洁也。《书·舜典》直哉惟清。又水治曰清。《诗·小雅》泉流既清。又视清明也。《诗·鄘风》子之清扬。〈注〉视清明曰清。又《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传〉目上为名,目下为清。又酒名。《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注〉清谓醴之泲者。又凡饮皆曰清。《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又水名。《山海经》太时之山,清水出焉。《水经》清水,出河南修武县北黑山。又江名。《广舆记》清江,在临江府城南。又河名。《水经注》白沟水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邑名。《春秋·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注〉清,卫邑。《诗·郑风》清人在彭。《正义》清,郑邑。又姓。宋有进士清贤。又《集韵》《韵会》《正韵》□疾郢切,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疾正切,音净。与瀞同。又《集韵》《韵会》《正韵》□七正切,音婧。与凊同。寒也。又《韵补》叶于羊切,音瑲。《张籍诗》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黄子陂岸曲,池旷气色清。考证:(《齐风》美目清矣。)谨照原文矣改兮。
则则:《子集下·刀字部》《唐韵》《正韵》子德切《集韵》《韵会》即德切,□音侧。《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贝。贝,古之物货也。《徐曰》则,节也。取用有节,刀所以裁制之也。又《玉篇》法也。《尔雅·释诂》则,常也。〈疏〉谓常礼法也。《周礼·天官·冢宰》以八则治都鄙。《郑注》则,法也。又《增韵》凡制度品式皆曰则。《书·说命》明哲实作则。又天理不差曰则。《易·乾卦》乃见天则。《诗·大雅》顺帝之则。又法其可法者曰则。《书·无逸》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注〉戒成王效法文王也。《诗·小雅》君子是则是傚。又《周礼》五命赐则注:地未成国之名。又夷则,七月律名。《前汉·律正志》则,法也。言阳气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又《韵会》助辞,又然后之辞。《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考证:(《周礼·五命赐注》则,地未成国之名。)谨照原文注改则。则改注。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鱼鱼:《亥集中·鱼字部》《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御平声。《说文》本作□,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狸,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於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音chéng]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考证:(今以为弓鞬步又者也。)谨照陆玑疏原文步又改步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