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从事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cóng shì成语简拼:SBC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十部從事
成语解释
形容辅助官吏很多。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十部从事”几个大字。
(2)菲菲写不出成语“十部从事”的拼音。
(3)宏乐哥哥给颍飘和舒>讲解了“十部从事”的故事。
(4)蓝光第九中学的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十部从事”。
(5)小岑不会写成语“十部从事”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从事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十十:shí 1、<数>十。2、<数>泛指数目大。《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3、<数>十倍。《谋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4、<数>十分之……《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部部:bù 1、<动>率领。《群英会蒋干中计》:『瑜自部诸将接应。』2、<量>军队编制单位。《失街亭》:『某为前部,理合当前破敌。』3、<名>部属。《赤壁之战》:『瑜部将黄盖。』4、<名>门类。《琵琶行》:『名属教坊笫一部。』5、<名>官府;衙门。《孔雀东南飞》:『还部白府君。』6、<名>部门。旧时中央政府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7、<量>用于书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也而不朽。』[部曲] 本为军队的编制,后用来称号私人军队。《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天名宗大族,皆有部,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从从:cóng 1、<动>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又] <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又] 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3、<动>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4、<动>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从良坐。』5、<形>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6、<动>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7、<动>任;任凭。《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介>由;自。《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9、<介>跟;向。《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zòng 1、通『纵』。1. 1、<名>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衡:东西方向。)2、<动>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从自若。』[从良] 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张鷟《朝野佥载三·韦桃符》:『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2.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十:『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从容] 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出每迟。』[从事] 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于易。』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以一少牢告庙。』[从一而终] 《周易·恒》:『妇人贞吉,从也。』本指用情始终如一。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从亲] 合纵相亲。《战国策·楚策一》:『故为王至计,莫若从以孤秦。』
事事:shì 1、<名>事情。《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名>特指战事。《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3、<名>政治事务。《触龙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4、<动>从事;做。《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动>侍奉;服侍。《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量>件;样;种。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十十:《子集下·十字部》《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於前。《枚乗[音chéng]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又《陆游老学庵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部部:《酉集下·邑字部》《广韵》《正韵》裴古切《集韵》《韵会》伴姥切,□音蔀。《集韵》总也,统也。《前汉·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后汉·宗室传》柱天都部。〈注〉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统其衆[音zhòng]也。又《广韵》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声部发於天地之间。〈注〉部,犹分布。言声称四溢也。又《正韵》部曲也。《前汉·李广传》行无部曲。〈注〉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广尚□易,不立部曲也。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记·正书》分其天部。〈注〉分部二十八宿为距度也。又五行谓之五部。《前汉·律正志》起五部。〈注〉五部,谓金木水火土也。又书分四部。《正字通》晋李充为着作郞,删定典籍,以类相从,分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唐书·艺文志》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因充制也。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应星主兵。又《字汇补》斗盖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为盖,部长二尺。又与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说山训》羿死桃部。又百部,药名。蔓生,根多百十相连。一名野天门冬。又《唐韵》蒲口切《集韵》《韵会》薄口切,□音培,读与剖近。部娄,小阜也。《左传·襄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又《字汇补》府九切,音否。《阚駰·十三州志》谚云:仕宦不偶値冀部。考证:(《前汉·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谨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晋书·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应主兵。)谨照原文应字下增星字。(《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为盖,部长二寸。)谨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从从:《子集中·人字部》《说文》从本字。《陆佃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士之趋向,不可不慎。(从)《广韵》疾容切《集韵》《韵会》《正韵》墙容切,□俗平声。《说文》本作从。相听也。《书·益稷》汝无面从。《说命》后从谏则圣。又《广韵》就也。《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礼·曲礼》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又《尔雅·释诂》自也。《诗·小雅》伊谁云从。〈笺〉言谮我者,是言从谁生乎。《晋书·明帝纪》不闻人从日边来。又姓。《广韵》汉有将军从公。《何氏姓苑》今东筦人。又《广韵》《集韵》□七恭切,促平声。《广韵》从容也。《正韵》从容,舒缓貌。《书·君□》从容以和。《礼·中庸》从容中道。又《集韵》书容切,音舂。从容,久意。《礼·学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又《集韵》将容切,音踪。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诗·齐风》衡从其亩。《史记·苏秦传》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又与踪通。《史记·聂政传》重自□以绝从。《前汉·张汤传》从迹安起。又《集韵》祖动切,音总。太高貌。《韵会》髻高也。《礼·檀弓》尔无从从尔。又《集韵》锄江切,浞平声。义同。又《唐韵》慈用切《集韵》《类篇》《韵会》才用切,□俗去声。《说文》本作□。随行也。《诗·齐风》其从如云。《论语》从我者,其由与。又《韵会》从天子曰法从,侍从。《书·囧命》其侍御仆从。《前汉·扬雄传》赵昭仪,每上甘泉常法从。〈注〉师古曰:以法言当从耳。一曰从,法驾也。《后汉·百官志》羽林郞掌宿卫侍从。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又《集韵》子用切。与纵同。《礼·曲礼》欲不可从。《论语》从之纯如也。(从)考证:(《诗·齐风》从衡其亩。)谨照原文从衡改衡从。
事事:《子集上·亅字部》(古文)叓《唐韵》鉏吏切《集韵》《韵会》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又《广韵》《类篇》□侧吏切。事刃,与倳剚同。别见人部倳字注。又《韵补》叶逝支切,音时。《蔡邕词》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诗纸切,音始。《诗·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又叶疎语切,书上声。《韩非子·扬权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又叶常御切,音树。《易林》虽愠不去,复职内事。考证:(《书·大禹谟》三事正德,利用后生。)谨按后字误刊。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