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lù bìng jìn
成语简拼:SLB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水陸並進
成语解释
水上陆上同时进兵。
成语接龙
水陆并进→进退消长→长驱直进→进退裕如→如龙似虎→虎步龙行→行若无事→事倍功半→半解一知→知而不言
成语示例
(1)因为怕清军从潜江、沔阳一带截断长江,所以也日以继夜,水陆并进,向武昌撤退。▼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二十一章
(2)…探俊寇占住清水闸为穴,普花元帅约会浙中兵马,水陆并进。那倭寇平素轻视官军,不以为意。谁知普花元帅手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3)…德祐[音yòu]元年,似道上表出师,旌旗蔽天,舳舻千里,水陆并进。领着两个儿子,并妻妾辎重,凡百余舟。门客俱带家…——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4)…已知汪革烧毁房舍,逃入天荒湖内。又调各处船兵水陆并进,又支会平江,一路用兵邀截,以防走逸。那领兵官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党三尧中学的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水陆并进”。
(2)谷梁奶奶给她的小外甥囡和外甥讲解了“水陆并进”的成语典故。
(3)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水陆并进”几个大字。
(4)小楚不会写成语“水陆并进”的最后一个字。
(5)小建写不出成语“水陆并进”的拼音。
(6)第二天,周瑜调兵遣将,指挥三万精锐,水陆并进。
(7)交战之初,陆逊主要顾虑蜀军水陆并进。
(8)先说宋江大队军马起程,水陆并进,离了睦州,望清溪县而来。
(9)又调各处船兵水陆并进,又支会平江,一路用兵邀截,以防走逸。
(10)前哨打探俊寇占住清水闸为穴,普花元帅约会浙中兵马,水陆并进。
(11)曾国藩大喜,下令水陆并进,水师在靖港登岸,陆勇过浮桥在靖港会师。
(12)宋江等拜别陈安抚,统领大军,水陆并进,战骑同行,来南丰贼人巢穴。
(13)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豸虎取虞之道也。
(14)且说施公带着天霸等人进京陛见,一路上水陆并进,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15)在去巴图湾的火车上,植叔叔给贝贝和小朋友讲了『水陆并进』的历史故事。
(16)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一面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
(17)施公动身以后,酌定水陆并进,按站而行,代访土豪恶霸,并一切疑难案件。
(18)其明年为恭宗皇帝德祐[音yòu]元年,似道上表出师,旌旗蔽天,舳舻千里,水陆并进。
(19)大军依期而进,又有契丹主差将慕容韬引兵相助,于是,水陆并进,声势浩大。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并进并进:[bìngjìn] 一起提高;同时进行(指在进行或发展中)与时代并进。
水陆水陆:(1)水上和陆地上:水陆并进。(2)指山珍海味:水陆俱陈。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陆陆:lù 1、<名>陆地;高而平的地。《周礼·考工记》:『作车以行陆,作船以行水。』2、<名>道路;陆路。《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陆海潘江] 『陆』指陆机,『潘』指潘岳。后用以形容有文才的人。
并并:bìng 1、<动>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2、<动>兼并;吞并。《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3、<动>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4、<副>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5、<连>连。《芋老人传》:『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6、<连>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bīng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进进:jìn 1、<动>前进;向前移动。《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2、<动>出仕;做官。《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3、<动>进献;进呈。《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4、<动>进谏;劝谏。《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5、<动>举荐;推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6、<动>愈;超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7、<动>进来;进入。《灌园叟晚逢仙女》:『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8、<名>指前后有几排房屋的大宅院中的一排房屋。《范进中举》:『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进学] (1)使学业有进步。(2)科举制指童生经岁试录取进县学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陆陆:《戌集中·阜字部》《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广韵》高也。《尔雅·释地》高平曰陆。《释名》陆,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渐卦》鸿渐于陆。《诗·豳风》鸿飞遵陆。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陆。〈注〉齐下邑。又薮名。《尔雅·释地》晋有大陆。《左传·定二年》魏献子田於大陆。又县名。《隋书·地理志》赵郡大陆县。又州名。唐置。又汉侯国,在寿光。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又□陆,外国名。《前汉·西域传》□陆国王,治天山东乾当国。又《玉篇》星也。《尔雅·释天》北陆,虚也。西陆,昴也。〈疏〉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西方之宿,昴为中也。《左传·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注〉陆,道也。在北陆,谓夏十二月,日在虚危。在西陆,谓夏三月,日在昴毕。又《玉篇》道也,无水路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作车以行陆。《庄子·则阳篇》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注〉人中隐者,譬之无水而沈也。又《玉篇》陆离,犹参差也,亲乱也。《屈原·离骚》斑陆离其上下。又魁陆,水族。《尔雅·释鱼》魁陆,即今之蚶也。〈疏〉即魁蛤也。一名魁陆。又《扬雄·甘泉赋》飞蒙茸而走陆梁。〈注〉走者陆梁而跳也。又姓。《广韵》古天子陆终之后。《正字通》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又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又《后汉·马援传》今更共陆陆。〈注〉犹碌碌也。又《唐韵正》音溜。《阴符经》龙蛇起陆。叶上宿下覆。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赞》騊駼野骏,产自北域。交颈相摩,分背翘陆。《说文》籀文作□。《集韵》作□。□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陆字。
并并:《子集上·一字部》《集韵》竝,隷作并。
进进:《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即刃切,音晋。《说文》登也。《玉篇》升也。《广韵》前也。《礼·曲礼》遭先生于道,趋而进。《表记》君子三揖而进。〈注〉人之相见,三揖三让,以升賔阶。《书·盘庚》乃登进厥民。〈疏〉延之使前而告之也。又《正韵》荐也。《礼·儒行》推贤而进达之。又《正韵》效也。《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注〉自勉强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近也。《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又进士。《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又特进。《后汉·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注〉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又与餕同。《礼·祭统》百官进彻之。〈注〉进同餕。又《字汇补》与尽同。《列子·黄帝篇》竭聪明,进智力。又通作荐。《列子·汤问篇》穆王荐之,张注荐当作进。又《集韵》徐刃切《正韵》齐进切。□与赆同。会礼也。《前汉·高帝纪》萧何为主吏主进。〈注〉主赋敛礼钱也。师古曰:进本作赆,声转为进。又叶资辛切,音津。《扬子·太□经》阳引而进,物出溱溱。考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郎刃切,音晋。)谨照原文郎改即。(《列子·汤问篇》王荐而问之。〈注〉荐,犹进也。)谨照原文改穆王荐之,张注荐当作进。(《史记·高帝纪》萧何为主吏主进。〈注〉主赋敛礼钱也。师古曰,进,本作赆,声转为进。)谨按所引系前汉书注,则正文亦当引前汉书。史记改前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