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zi hǒu
成语简拼:SZH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獅子吼成语法文rugissements du lion
成语解释
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河东狮子吼、河东狮吼
成语示例
(1)夫道本于刚,爱妻要有方。河东狮子吼,切莫胆惊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夫道》
(2)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河东狮子吼”几个大字。
(2)胡胡不会写成语“河东狮子吼”的最后一个字。
(3)小林写不出成语“河东狮子吼”的拼音。
(4)兴永初中的贸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河东狮子吼”。
(5)洋河大哥哥给孜函和洽斐讲述了“河东狮子吼”的历史典故
(6)成语「狮子吼」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7)成语狮子吼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8)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狮子吼”几个大字。
(9)轩卓大哥哥给月熏和人红讲了“狮子吼”的典故。
(10)义和初级中学校的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狮子吼”。
(11)我佛如来也难免作狮子吼!何况和尚。
(12)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见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13)水晶帘卷,听声声激越,忧深思远。见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
(14)数种祸惊心惨目,述阴谋暮鼓晨钟。见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一回回目。
(15)这正是:只缘花底莺鸣巧,致令天边雁阵分;况是一声狮子吼,同胞恩谊淡秋云。
(16)其以满洲为可倚赖乎?彼自顾不暇,何有于汉人。见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七回。
(17)山风忽起,那狮子追风逐电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见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
(18)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见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
(19)东石受教了,只请董老免开尊口,东石倒没什么,就怕顾姑娘受不住你这天生的狮子吼。
成语出处
《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抽讲说,乃如雷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狮子狮子: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三米,四肢强壮,有钩爪,掌部有肉块,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狮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捕食羚羊、斑马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子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吼吼:hǒu(1)(猛兽)大声叫:狮子吼。(2)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3)(风、汽笛、大炮等)发出很大的响声:北风怒吼;汽笛长吼了一声。
狮狮:《巳集下·犬字部》《广韵》疏夷切《集韵》《韵会》霜夷切,□音师。《玉篇》猛兽也。《尔雅·释兽》狻麑。〈注〉即狮子也。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东观记:疎勒王遣使文时诣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后汉书顺帝纪作师。《正字通》狮,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毎一吼,百兽辟易。一名白兽。又《广韵》犬生二子。〇按尔雅释畜:犬生二师,作师。
子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吼吼:《丑集上·口字部》《广韵》呼后切《集韵》《韵会》《正韵》许后切,□音□。《玉篇》牛鸣也。《增韵》虓声。《后汉·童恢传》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梵书·大智论》辟如狮子,百兽之王,为小虫吼,则为衆[音zhòng]所笑。《玉篇》亦作吽。《广韵》亦作呴。又《广韵》呼□切《集韵》《韵会》《正韵》许□切,□音蔲。《广韵》声也。又《集韵》《类篇》厚怒声。本作□。○按《玉篇》《广韵》吼、□分载,音义各别。《集韵》《类篇》非。考证:(《后汉·童恢传》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跃自奋。)谨照原文□跃改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