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shēng láng láng
成语简拼: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書聲瑯瑯
成语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读书声
近义词
书声朗朗
成语接龙
1、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碑载道→道东说西→西方浄国→国仇家恨→恨如头醋→醋海翻波→波委云集→集腋为裘→裘马轻肥→肥冬瘦年→年登花甲→甲冠天下→下马冯妇→妇人醇酒→酒緑灯红→红紫夺朱→朱轓皁盖→盖头换面→面黄肌瘦→瘦骨零丁→丁一确二→二三其意→意乱心忙
2、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不二价→价等连城→城北徐公→公之于众→众人广坐→坐树不言→言不及行→行住坐卧→卧虎藏龙→龙精虎猛→猛虎深山→山高水险→险象环生→生肉枯骨→骨软觔麻→麻痹不仁→仁同一视→视日如年→年高望重→重足累息→息事宁人→人多手杂→杂七杂八
3、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传心授→授受不亲→亲仁善邻→邻女詈人→人仰马翻→翻箱倒笼→笼络人心→心照情交→交臂历指→指手顿脚→脚忙手乱→乱琼碎玉→玉洁冰清→清水衙门→门庭如市→市民文学→学如穿井→井蛙醯鸡→鸡骨支床→床下牛斗→斗丽争妍→妍蚩好恶→恶言詈辞
4、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呆目钝→钝学累功→功名富贵→贵不期骄→骄儿騃女→女大当嫁→嫁犬逐犬→犬牙盘石→石泐海枯→枯树逢春→春满人间→间不容发→发愤自雄→雄伟壮观→观风察俗→俗下文字→字斟句酌→酌金馔玉→玉毁椟中→中流一壶→壶中天地→地上天宫→宫车晏驾
5、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耳并重→重厚寡言→言听计用→用管窥天→天理昭昭→昭昭在目→目送手挥→挥沐吐餐→餐葩饮露→露才扬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问难→难乎为继→继继承承→承上起下→下落不明→明廉暗察→察察而明→明耻教战→战不旋踵→踵决肘见→见兔放鹰
成语示例
(1)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成语造句
(1)成语「书声琅琅」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2)福龙大哥哥给贞娴和御瑾讲解了“书声琅琅”的典故。
(3)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书声琅琅”几个大字。
(4)沙拉乡学校的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书声琅琅”。
(5)小欢写不出成语“书声琅琅”的拼音。
(6)小嘉不会写成语“书声琅琅”的最后一个字。
(7)何励庵先生言,相传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
(8)去绩溪县东山中学的小面包车上,睿煜大哥哥给洁贤和肄续讲述了『书声琅琅』的历史典故
(9)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10)嵩阳书院兴盛之时,各地学子慕名而来,书声琅琅,弦歌不绝,在周围的佛道寺观之中,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成语出处
宋·李昭玘《上眉扬先生》:『每相过者,论先生德义,诵先生文章,堂上琅琅,终日不绝。』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琅琅琅琅:[lángláng] 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书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琅琅:láng 1、<名>似玉的白色美石。班固《汉武帝内传》:『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弹八琅之璈。』2、<形>洁白。皮日休《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琅珰] (1)锁住。(2)金属或玉器撞击声。[琅玕[音gān]] 像玉一样的宝石。
书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
琅琅:《午集上·玉字部》《唐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郎。《说文》琅玕[音gān],似珠者。《玉篇》琅玕[音gān],石似玉。《广韵》琅玕[音gān],玉名。《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音gān]。〈传〉琅玕[音gān],石而似珠。《山海经》崐崘山有琅玕[音gān]树。《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记云天竺出琅玕[音gān]。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音gān]也。李时珍曰: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即琅玕[音gān]。在山为琅玕[音gān],在水为珊瑚。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琅。《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注〉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嶢特起,状如高台。《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始皇立层台於山上,谓之琅琊台。又姓。《五音集韵》齐有大夫琅过。又仓琅,宫门缩首铜鐶。《前汉·赵后传》木门仓琅根。又琅当,长鏁也。《前汉·王莽传》以铁锁琅当其颈。或作琅璫。又琳琅,玉声。《楚辞·九歌》抚长刃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又《周礼·夏官·司马振铎注》司马法曰: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闒,铎声不过琅。〈疏〉鼓鼙与铎,声之有异也。又《字汇补》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荡凌轹人。(琅)《广韵》俗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