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zú zhī qíng
成语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ㄓㄧ ㄑㄧㄥˊ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简拼:SZZ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手足之情
成语英文:brotherliness成语日文兄弟の誼(よし)み成语德文Bruderliebe
成语解释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亲情
近义词
手足情深、情同手足、亲如手足、情同骨肉、情逾骨肉、亲密无间
反义词
反目成仇、视同陌路
成语接龙
1、手足之情→情窦初开→开山始祖→祖武宗文→文章魁首→首足异处→处心积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沾云惹→惹事招非→非分之财→财殚力尽→尽智竭力→力所能及→及瓜而代→代人捉刀→刀头燕尾→尾生抱柱→柱石之坚→坚如磐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穷势迫→迫不可待
2、手足之情→情孚意合→合从连衡→衡石程书→书读五车→车殆马烦→烦言碎辞→辞多受少→少条失教→教一识百→百二山河→河鱼之疾→疾声厉色→色胆迷天→天女散花→花堆锦簇→簇锦团花→花样翻新→新学小生→生死不易→易于反掌→掌上观纹→纹风不动→动如脱兔→兔角龟毛
3、手足之情→情见乎词→词清讼简→简傲绝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车羸马→马尘不及→及时行乐→乐行忧违→违乡负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龈血→血竭髯枯→枯形灰心→心事重重→重望高名→名山胜水→水土不服→服低做小→小肚鸡肠→肠肥脑满→满腹牢骚→骚情赋骨
4、手足之情→情见乎辞→辞严意正→正儿巴经→经帮纬国→国士无双→双瞳剪水→水火不辞→辞穷理屈→屈打成招→招风惹雨→雨顺风调→调兵遣将→将错就错→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溺忘反→反复推敲→敲榨勒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象万千→千里之志
5、手足之情→情景交融→融汇贯通→通首至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主之仪→仪静体闲→闲花埜草→草腹菜肠→肠肥脑满→满腹文章→章甫荐履→履霜知冰→冰消云散→散带衡门→门可罗雀→雀屏中选→选舞征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陈管见→见微知著→著书立说→说黄道黑
成语示例
(1)请你念及手足之情,不要因我没有出息,就把我抛弃。▼巴金《秋》
(2)…永为山洞之主。怎知为这和尚伤了你的性命,断吾手足之情!』满洞群妖,一齐痛哭。——明·吴承恩《西游记》
(3)……我弄错?我会弄错?』众人见他哀毁逾恒,足见手足之情极笃,都不禁为他难过,樊纲怒气也自平了,寻思:『…——当代·金庸《鹿鼎记》
(4)…:『若娶妻,便当与二弟别居。笃夫妇之爱,而忘手足之情,吾不忍也。』繇是昼则同耕,夜则同读,食必同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5)…道:『你哥哥为官,一去三年,杏无音信,你可念手足之情,亲往兰溪任所,讨个音耗回来,以慰我悬悬之望。』…——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成语造句
(1)白人反而较慢才能承认这种人类手足之情。
(2)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手足之情”几个大字。
(3)成语手足之情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4)成语手足之情和心情有关。
(5)赐筠大哥哥给玮萱和怡莎讲述了“手足之情”的历史典故
(6)但如果这样的局面就是他们所说的兄弟手足之情的话,中国人迟早得打道回府。
(7)但是,也告诉他,请他放宽他那一副傲然的手足之情的心肠吧。我是严格遵守法律限制的。
(8)当时波兰于一战之后刚刚独立,尤其强调爱国、“坚韧”和手足之情,童子军这一青年组织在当时大行其道。
(9)柳壕镇初级中学的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手足之情”。
(10)每次有几千人参加圣灵手足之情的庆典仪式。
(11)如今,双子座的双生子并列镶嵌在苍穹,象征手足之情伟大的救赎力量。
(12)煽动阶级仇恨不能够增进人类的手足之情。
(13)圣灵手足之情代表祖先杂居的人们相信圣灵的存在,他们以一种打击乐器相互联系在一起。
(14)手指乃脚趾进化之产物。手足之情,源远流长。
(15)它可以象徵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也可以是手足之情或是浪漫的爱情。
(16)她也从未听说过手足之情一词,更认为那并不存在,她固执地认为任何有组织的反党活动都注定失败且是件愚蠢的事。
(17)她阅读大量关于手足之情的书籍,并就该问题采访心理学家。
(18)小昂写不出成语“手足之情”,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19)小画不会写成语“手足之情”的最后一个字。
(20)一切直接关系到联邦的手足之情和外国势力则是联邦政府的范围。
(21)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不可谐之音,转换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美妙交响曲。
(22)愿心善者都享有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与师长融洽、与朋友相投,新年快乐!
成语出处
宋·苏辙《为兄苏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手足手足:(1)指举动、动作。(2)比喻弟兄:情同手足。
手手:shǒu 1、<名>人的手。[又] <动>手拿着;手持。《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2、<副>亲手;亲自。《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3、<名>控制的范围。《毛遂自荐》:『王之命,悬于遂手。』4、<名>精通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裙人。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手谈] 下围棋。[手眼] 手段;技艺。
足足:zú 1、<名>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名>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名>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形>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足。』5、<形>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6、<副>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7、<副>值得。《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足下] (1)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2)脚下;立足的地方。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情情:qíng 1、<名>感情;情绪。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名>情意;心意。《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名>爱情。《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4、<名>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名>情况;情节。《周处》:『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6、<名>情理;事理。《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手手:《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书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首。《释名》手须也,事业所须也。《急就篇》卷捥节爪拇指手。《师古注》及掌谓之手。《易·说卦》艮为手。〈疏〉艮既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礼·玉藻》手容恭。又以手执器亦曰手。《礼·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传·庄十三年》曹子手刃而从之。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注〉言手击之。又叶尸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实沈参墟,封为晋侯。又叶赏吕切,音黍。《郭璞·神嘘赞》脚属於头,人面无手。厥号曰嘘,重黎所处。又叶矧视切,音矢。《宋玉·笛赋》延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又《说文》拳也。《正字通》握手谓之拳。非手即拳也。
足足:《酉集中·足字部》(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动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注〉举欲迟也。又《广韵》满也,止也。《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又《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时,苗足本。〈注〉足,犹拥也。又《广韵》添物也。《类篇》益也。《前汉·五行志》不待臣音,复讇而足。又《韵补》叶子悉切。《易林》欲飞无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为贼。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情情:《卯集上·心字部》啨《唐韵》疾盈切《集韵》《韵会》《正韵》慈盈切,□音晴。性之动也。从心青声。《董仲舒曰》人欲之谓情。《诗序》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白虎通》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礼·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情,实也。《论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又叶慈良切,音墙。《韩愈·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清风□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与情皆从心。性即心之理,情即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