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yán zhī
成语简拼:SY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詩言志
成语解释
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
成语造句
(1)楚楚写不出成语“诗言志”的拼音。
(2)锦建大哥哥给溢涵和芊彤讲了“诗言志”的典故。
(3)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诗言志”几个大字。
(4)小城不会写成语“诗言志”的最后一个字。
(5)镇平县怡平中学的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诗言志”。
(6)“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是儒家文学观念的主要说法。
(7)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
(8)『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是儒家文学观念的主要说法。
(9)无如当放逐之余,绝口不道。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10)『冲风夺佳气』,骨肉离散也。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八。
(11)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12)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13)如此,其为同调相怜,如兄如弟者益见。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14)乃公之文章,则自成一家,足以千秋不朽。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二。
(15)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见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
(16)夫人君之所以能平治天下者,以能居高而听卑耳。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17)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18)故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庶几无愧于夙夜在公之义。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19)于是,衡门之下,环堵萧然,饔飧不继,过日恒饥耳。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七。
成语出处
语出《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诗诗:shī 1、<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2、<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馀] 词的别称。
言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5、<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7、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瑞] 守信之言。[言重] 出言慎重。
志志:zhì 1、<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志。』《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5、<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6、<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7、<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诗诗:《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书之切《集韵》《韵会》《正韵》申之切,□始平声。《说文》志也。《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书·舜典》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诗·国风·关雎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前汉·艺文志》诵其言,谓之诗。《旧唐书·经籍志》诗以纪兴衰诵欢。又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疏〉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总谓之六诗。《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又乐章也。《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注〉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又《类篇》承也,持也。《礼·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注〉诗之言承也。〈疏〉《诗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则承奉之义,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又姓。《后汉·南蛮传》诗索,交址朱□人。又《字汇补》读作诛。《荀子·王制篇》修宪令,审诗商。〈注〉诗商,当为诛赏。《乐论篇》作审诛赏。
言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又《广雅》从也。又《释名》委也。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攺纳言为侍中。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传〉适卫所经之地也。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又《集韵》牛堰切,音□。讼也。又《集韵》《正韵》□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欣。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强。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諠,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说文》本作□。从口,□声。□,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证:(《论语》食不言。)谨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礼·春官》〈注〉言问其不知法度者。)谨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志志:《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职吏切《正韵》支义切,□音鋕。《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论语》志於道。《诗序》在心为志。又《广韵》意慕也。《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注〉志者,意所拟度也。《礼·少仪》问卜筮曰:义欤,志欤。义则可问,志则否。〈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又准志也。《书·盘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又章志也。《礼·檀弓》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疏〉故为盛礼,以章明志识也。又本志也。《左传·襄元年》谓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又《左传·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又记也。与志同。或作识。《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前汉书》有十志。《师古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后汉·刘骏传》博见强志。又《集韵》昌志切。与帜通。旗也。《史记·张丞相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又箭镞也。《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骨镞不翦羽谓之志。〈注〉镞,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又叶真而切,音支。《楚辞·九章》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