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ì míng dé yì
成语简拼:ZMD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自鳴得意
歇后语:闹钟打哈哈;枯树上的知了
成语英文:crow over成语日文みずから得意(とくい)がる成语法文être infatué de soi-même成语德文sich (aufgrund eigener Erfolge) stolz fühlen
成语解释
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以为是
近义词
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洋洋得意、诩诩自得、自命不凡、不可一世、自我陶醉、自负不浅、自视甚高、自视过高、孤芳自赏、沾沾自满、自得其乐、得意忘形、得意自鸣、得意扬扬、得意洋洋、忘乎所以
反义词
垂头丧气、灰心丧气、心灰意懒
成语示例
(1)姊妹相逢无他语,惟各以阃威自鸣得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
(2)…穿上之后不除下来,先见之明,倒也不小。』正在自鸣得意,忽听得外面有人叫道:『桂公公,大喜,大喜!快开…——当代·金庸《鹿鼎记》
(3)…日言谈行事,往往出丑露乖,却偏偏又恬不知耻,自鸣得意,此番与外国使臣折冲樽俎,料想难免贻笑外邦,失了…——当代·金庸《鹿鼎记》
(4)…江城,而悍妒与埒。姊妹相逢无他语,惟各以阃威自鸣得意。以故二人最善。生适戚友,女辄嗔怒;惟适葛所,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自鸣得意”几个大字。
(2)从中国人对世界其他地区遭遇的麻烦的反应中,不管是孟买的恐怖袭击还是席卷北美和欧洲的经济衰退,我总能感受一些暗含的自鸣得意和些许能察觉得到傲慢态度。
(3)但是没有时间自鸣得意。
(4)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自鸣得意了,总是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5)更多飓风、战争和其他灾难正在向我们逼近,而一大群自鸣得意的疯子还在继续上演着这出闹剧。
(6)降级会削减其价值,从而使哪怕是最自鸣得意的业主也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竞争力。
(7)来自未曾被占领的英国的评论员,应该抱着谦逊的态度尝试去了解别国的战争历史而不是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8)乐家叔叔给孀鹘和夏菀讲述了“自鸣得意”的成语故事。
(9)临颍县实验中学的那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自鸣得意”。
(10)另外那些大的新兴市场并未如此自鸣得意,这样算来印度的财政状况是它们之中最糟糕的。
(11)璐璐写不出成语“自鸣得意”,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12)那些拿着啤酒香烟的自鸣得意的家伙呢?
(13)然而,委员会表示伦敦的运输网对全英国来说是一个难抵袭击的关键点,而且“不能自鸣得意”。
(14)然后艾美继续做她的针线活儿,并为自己的品行和成功地一口气发出两串长长的词组而自鸣得意。
(15)人常为自己的壮举自鸣得意,但是他们的壮举往往只是偶然运气产物而非伟大构想的结果。
(16)他的管理风格与任何一个成长为商业领袖或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人息息相关,更不用说自鸣得意了。
(17)她喜欢把车开得很快,而且对自己在三十五年的驾车生涯中从未因违反驾驶条例而受罚这一事实颇为自鸣得意。
(18)现在不是自鸣得意的时候。
(19)小安不会写成语“自鸣得意”的最后一个字。
(20)以前我总喜欢自鸣得意到我已经好几年没有买过一张CD了。
(21)由此北京方面更加自鸣得意,这是最糟糕的。
(22)自鸣得意且唯唯诺诺的立法部门默许了这种模式,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摆脱不得不制定有争议之法律的困境,利于平衡不同组织的需求与权利。
(23)总的来说,大西洋这边的人的态度基本是在自鸣得意和不可理解之间徘徊。
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昙花记》:『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于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得意得意:[déyì] 满意,感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得意的男孩。十二分得意。
自自:zǐ 1、<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2、<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3、<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4、<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5、<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6、<介>从;由。《察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7、<介>在;自从。《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8、<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9、<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10、<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自好] 自洁其身。[自谴] 自己排谴忧虑。[自修] 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自许]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自引] (1)自己辞去官职。(2)自杀。[自用]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鸣鸣:míng 1、<动>鸟叫。《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2、<动>发出声响。《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又] <动使动>使……鸣;使……发出声响。《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动>敲击发声。《陈州粜米》:『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4、<动>扬名;出名。《柳敬亭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鸣镝] 响箭。[鸣銮] 指皇帝或贵族出行。[鸣玉] 腰间佩玉发出声响。[鸣驺] 贵官出行时驺卒喝道。
得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意意:yì 1、<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3、<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4、<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6、<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意表] 意料之外。[意会] 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自自:《未集下·自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韵》从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疏〉自,由也。《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诗·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传〉自,从也。又《玉篇》率也。又《广韵》用也。《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自,用也。《诗·周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义》自彼者,近数昔日之辞。又自然,无勉强也。《世说新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又《集韵》己也。《正韵》躬亲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五音集韵》古文鼻字。注详部首。◎按说文作鼻本字。
鸣鸣:《亥集中·鸟字部》《唐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明。《说文》鸟声也。《玉篇》声相命也,嘷也。《诗·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又兽亦曰鸣。《易·说卦传》其於马也为善鸣。又《增韵》凡出声皆曰鸣。《礼·学记》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庄子·德充符》子以坚白鸣。又鸟名。《山海经》弇州山有五彩之鸟,仰天鸣,名曰鸣鸟。《书·召诰》我则鸣鸟不闻。《音义》马云:鸣鸟,谓凤凰也。又姓。出《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眉病切,音命。鸟相呼也。《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注〉鸣,命也。《曹植诗》鸣俦啸匹侣。又叶谟郞切,音芒。《前汉·郊祀歌》寒暑不忒况皇章,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张华·侠曲》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强。考证:(《礼·乐记》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谨照原书乐记改学记。
得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
意意:《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记切《正韵》於戏切,□音□。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於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於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又《转注古音》於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鸣猝嗟。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