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孔如豆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kǒng rú dòu成语简拼:YKR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眼孔如豆
近义词
[同]目光如豆
成语示例
(1)清·胡介〈复唐中翰祖命书〉:『然胸无至情,而眼孔如豆,那能作得度外事来。』
成语造句
(1)浩浩不会写成语“眼孔如豆”的最后一个字。
(2)惠惠写不出成语“眼孔如豆”,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3)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眼孔如豆”几个大字。
(4)闾丘叔叔给糖糖和小朋友讲述了“眼孔如豆”的成语典故。
(5)修文中学的闾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眼孔如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眼孔眼孔:[yǎnkǒng] (1)[方] 指眼界。眼孔浅。小眼孔,没见识。(2)眼眶。
眼眼:yǎn 1、<名>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引] 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眼前万里江山。』2、<名>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3、<量>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孔孔:kǒng 1、<副>很;甚。《诗经·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2、<名>小洞;窟窿。杜甫《枯柟》:『万孔虫蚁萃。』3、<名>通道。《汉书·西域传》:『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孔德] 大德。
如如:rú 1、<动>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2、<动>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3、<动>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4、<动>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5、<动>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6、<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7、<副>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8、<连>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9、<连>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0、<连>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1、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豆豆:dòu 1、<名>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如高脚盘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名>豆类植物。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3、<量>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豆羹] (1)一豆之羹,只微少、微细。(2)豆粥。
眼眼:《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五限切《集韵》《韵会》《正韵》语限切,□颜上声。《说文》目也。《灵枢经·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气之精为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衇法于阳。《释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於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南史·陶弘景传》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又马有夜眼。《本草纲目》马夜眼在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状》南方之果,珍异者有龙眼。又香名。《洪刍香谱》白眼,香黄熟之别名。又彪眼泉,地名。见《北史·常景传》。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恳切,垠上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注〉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郑康成读。又叶五建切,言去声。《谢灵运·斤竹□诗》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又叶伊甸切,音宴。《苏辙·雪诗》终胜溪嶂长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说文》本作□。
孔孔:《寅集上·子字部》《唐韵》《正韵》康董切《集韵》《韵会》苦动切,□空上声。《说文》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又甚也。《诗·小雅》德音孔昭。《书·禹贡》九江孔殷。〈注〉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正也。又穴也。《尔雅·释诂》孔,间也。〈疏〉谓间□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圅人》眡其钻空而惌。《史记·舜本纪》为匿空旁出。〈注〉空即孔。又空也。通也。《老子·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谓空虚能容也。又《扬子·太□经》孔道夷如。〈注〉孔道,通道也。又鸟名。《山海经》南方多孔乌。又姓。《广韵》殷汤之后。本自帝喾□□狄吞乙卵而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於鲁。
如如:《丑集下·女字部》《唐韵》人诸切《集韵》《韵会》《正韵》人余切,□音鴽。《说文》从随也。一曰若也,同也。《书·舜典》如五器,如岱礼,如初,又然也。《易·离卦》突如其来如。《前汉·扬雄传》雄家产不过十金,晏如也。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齐。见《左传》。《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又月名。《尔雅·释岁》二月为如。又语助辞。《论语》恂恂如也。《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又凉如。县名。《前汉·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还释兵凉如。又肥如,古国名,在辽西郡。《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又姓。如罗氏,攺为如氏,见《统谱》。又本觉为如,今觉为来,见《道院集》。又真如,有变易性相,如如常住不迁,□见《禅灯录》。又□如,兽名。瞿如,鸟名。□见《山海经》。又通作而。《前汉·五行志》引左传,星陨如雨。〈注〉如,而也,星陨而且雨。又《广韵》人恕切《集韵》《韵会》如倨切,□音茹。《东方朔·七谏》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音zhòng]人之难信兮,愿离情而远举。〈注〉举去声。又《集韵》《类篇》□乃个切,音那。亦若也。
豆豆:《酉集中·豆字部》《唐韵》徒□切《集韵》《韵会》《正韵》大透切,□音窦。《说文》古食肉器也。《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书·武成》执豆笾。《诗·小雅》为豆孔庶。《公羊传·桓四年》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乾豆。〈注〉豆,祭器,状如镫。《礼·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注〉楬,无异物之饰也。献音娑,疏刻之也。又《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旊人为豆,实三而成觳,崇尺。〈注〉崇,高也。豆实四升。《史记·乐书》簠簋俎豆,礼之器也。又《扬子·方言》□、楚、宋、卫谓桮□为豆笼。〈注〉盛桮器笼也。《集韵》或作梪、□。又《韵略》谷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礼·天官·大宰·三农生九谷注》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为九谷。《礼·投壷》壷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干宝·晋书》驽马恋栈豆。又《博雅》天豆,云实也。又巴豆、海红豆,皆药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红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别一种也。俗作荳,非。又《说苑·辨物篇》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又官名。《南齐书·魏虏传》北魏置九豆和官。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纪》文帝伐魏,至盘豆,拔之。又州名。《唐书·地理志》陇右道有白豆州。又姓。汉光武时,关内侯豆如意,后魏长广王豆代田。又复姓。北周豆卢宁,本姓慕容氏,归魏,赐姓豆卢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纥豆陵氏。又《正韵》当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注〉豆,当为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传·昭三年》豆、区、釜、钟之类,当音斗。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盖伪倂耳。又《字汇补》思留切,读作羞。《周礼·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误也。《释文》豆,音羞。又《韵补》叶动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豆叶保,保音补。又叶田故切,读作渡。《诗·小雅》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音学五书》豆叶孺。又山名。《后汉·郡国志》唐县有都山。一名豆山。今关中人读豆为渡。《说文》竖、侸、裋皆以豆得声。树字从壴,亦以豆得声。考证:(《书·武成》执笾豆。)谨照原文改执豆笾。(《礼·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献豆。)谨照原文商改殷。(《诗·小雅》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翕,和乐且孺。)谨照原文既翕改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