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ì kuài wú jī
成语注音:ㄗㄧˋ ㄎㄨㄞˋ ㄨˊ ㄐㄧ
成语简拼:ZKW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自鄶無譏
成语解释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不值一提
近义词
自郐而下、自郐以下
成语示例
(1)无双谁似黄郎子,自郐无讥,月满星稀,想见歌场夜打围。▼宋·张孝祥《丑奴儿》词
成语造句
(1)冰冰写不出成语“自郐无讥”的拼音。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自郐无讥”几个大字。
(3)凤菊哥哥给诗岍和钇彤介绍了“自郐无讥”的成语典故。
(4)磐安县第二中学的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自郐无讥”。
(5)小睿不会写成语“自郐无讥”的最后一个字。
(6)无双谁似黄郎子,自郐无讥,月满星稀,想见歌场夜打围。见宋·张孝祥《丑奴儿》词。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观欲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自自:zǐ 1、<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2、<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3、<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4、<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5、<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6、<介>从;由。《察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7、<介>在;自从。《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8、<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9、<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10、<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自好] 自洁其身。[自谴] 自己排谴忧虑。[自修] 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自许]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自引] (1)自己辞去官职。(2)自杀。[自用]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郐郐:kuài <名>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北。郐国很小,成语有『自郐以下』,比喻其余不值一提的部分。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讥讥:jī 1、<动>指责;非难。《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2、<动>规劝;讥笑。《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3、<动>讥讽;讥笑。《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自自:《未集下·自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韵》从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疏〉自,由也。《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诗·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传〉自,从也。又《玉篇》率也。又《广韵》用也。《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自,用也。《诗·周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义》自彼者,近数昔日之辞。又自然,无勉强也。《世说新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又《集韵》己也。《正韵》躬亲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五音集韵》古文鼻字。注详部首。◎按说文作鼻本字。
郐郐:《酉集下·邑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外切,音桧。国名。《说文》祝融之后,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间,郑武公灭之。《左传·僖三十三年》郑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注〉郐城,故郐国,在荥阳密县东北。通作桧。《诗·桧风注》桧,国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今之郑州,即其地也。又姓。《集韵》宋有郐士隆。备考:《字汇补》同郐。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讥讥:《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居依切《集韵》《韵会》居希切,□音机。《说文》诽也。《增韵》诮也。《左传·隐元年》称郑伯讥失敎也。《班固·典引》司马迁着书,微文刺讥,贬损当世。又《广雅》问也。《增韵》伺察也。《礼·王制》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注〉讥,呵察也。又《广雅》谏也。《玉篇》嫌也。《广韵》谴也。又官名。《金史·百官志》讥察使掌讥察奸伪。又《韵会》通作几。《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注〉犹几谓无租税,犹苛察不令奸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