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ěn shān jīn hǎi
成语注音:ㄓㄣˇ ㄕㄢ ㄐㄧㄣ ㄏㄞˇ
成语简拼:ZSJ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枕山襟海
成语解释
靠山依海。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枕山负海
成语接龙
1、枕山襟海→海北天南→南征北讨→讨流泝源→源头活水→水火不辞→辞不获命→命在旦夕→夕阳西下→下车伊始→始终若一→一张一弛→弛高骛远→远求骐骥→骥服盐车→车水马龙→龙盘虎拏→拏云攫石→石火光阴→阴阳交错→错认颜标→标新竖异→异口同音→音容如在→在官言官
2、枕山襟海→海不波溢→溢美之辞→辞巧理拙→拙贝罗香→香消玉碎→碎身粉骨→骨瘦如柴→柴毁骨立→立身处世→世扰俗乱→乱臣贼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上加霜→霜露之病→病骨支离→离本趣末→末如之何→何罪之有→有案可查→查无实据→据为己有→有己无人→人琴两亡
3、枕山襟海→海沸山裂→裂裳衣疮→疮痍弥目→目无余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窖冰天→天壤之别→别出新裁→裁书叙心→心活面软→软玉温香→香火不绝→绝妙好辞→辞不获命→命中注定→定于一尊→尊俎折冲→冲冠怒发→发人深思→思贤如渴→渴而穿井→井蛙醯鸡→鸡飞狗叫
4、枕山襟海→海纳百川→川泽纳污→污七八糟→糟糠之妻→妻梅子鹤→鹤膝蜂腰→腰金拖紫→紫绶金章→章台杨柳→柳暖花春→春晖寸草→草莽英雄→雄唱雌和→和而不同→同归殊途→途途是道→道同志合→合而为一→一槌定音→音容宛在→在色之戒→戒备森严→严于律己→己溺己饥
5、枕山襟海→海桑陵谷→谷马砺兵→兵多将广→广文先生→生荣死衰→衰当益壮→壮气吞牛→牛口之下→下乔入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群结党→党同妬异→异军突起→起早摸黑→黑更半夜→夜深人静→静影沉璧→璧坐玑驰→驰名中外→外刚内柔→柔情蜜意→意前笔后→后进领袖
成语造句
(1)大宝写不出成语“枕山襟海”,导致期末考试仅仅考了97分。
(2)红红不会写成语“枕山襟海”的最后一个字。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枕山襟海”几个大字。
(4)建赢哥哥给二晓和菱阑讲述了“枕山襟海”的成语典故。
(5)金沙一中的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枕山襟海”。
(6)上居的生态价值——东海岸上居枕山襟海,返璞归真的原生态资源屏蔽了都市的烦嚣。
(7)枕山襟海,峭壁洪涛,地势险要,壁垒森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
成语出处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枕枕:zhěn<名>枕头。《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zhèn 1、<动>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2、<动>临近;挨着。《汉书·严助传》:『北枕大江。』
山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襟襟:jīn 1、<名>古代衣、袍的交领。宋玉《风赋》:『王廼披襟而当之。』2、<名>衣襟;前襟。衣服胸前的部分。《伶官传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又] 〈名意动〉以……为衣襟。《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3、<名>襟怀;胸怀。《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海海:hǎi 1、<名>百川汇聚处;大海。《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名>大湖。《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3、<名>比喻事物多而广。《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海客] 1、航海的人。2、浪迹四方的人。
枕枕:《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章荏切,斟上声。《说文》卧荐首者。《释名》枕,检也,所以检项也。《诗·唐风》角枕粲兮。《礼·内则》敛枕簟。又《唐韵》之赁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义同。又车后横木也。《小尔雅》轸谓之枕。又鱼脑中骨曰枕。《尔雅·释虫》鱼枕谓之丁。又姓。《姓苑》出下邳。又《广韵》直深切《集韵》持林切,□音沈。系牛杙也。又木名。《释名》乌梓一名枕,一名豫。又《本草纲目》枕木即钓樟。又叶知险切,音展。《诗·陈风》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山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
襟襟:《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韵会》□居吟切,音金。《说文》交衽也。《广韵》袍襦前袂也。《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亦作衿。《类篇》又作□。《玉篇》又作□。
海海:《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呼攺切《集韵》《韵会》许亥切,□音醢。《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又环九州为四海。《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又物产饶富为陆海。《前汉·东方朔传》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经》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广韵》禹贡徐州之域,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汉为东海郡。后魏为海州。又《韵补》叶虎洧切,音喜。《诗·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陆云·陆丞相诔》靖共夙夜,匪宁匪处。经始绵绵,滂沱淮海。《集韵》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