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xià tài píng
成语注音:ㄊㄧㄢ ㄒㄧㄚˋ ㄊㄞˋ ㄆㄧㄥˊ
成语简拼:TXTP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天下太平
歇后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成语谜语没有战争
成语英文:all is at peace成语德文Alles ist in bester Ordnung.
成语解释
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成语辨析]
天下太平与『太平盛世』区别在于:天下太平强调『太平』;形容国家或社会的安定;『太平盛世』强调『盛』;有『强盛』之意;比天下太平程度深。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
近义词
长治久安、偃武修文、国泰民安、风平浪静、平安无事、歌舞升平、歌舞太平、相安无事、河清海晏、刀枪入库、安家立业、天下大治、太平盛世、海晏河清、四海升平、海内澹然
反义词
天下大乱、动荡不安、兵荒马乱
成语接龙
1、天下太平→平步青霄→霄鱼垂化→化险为夷→夷齐让国→国士无双→双凫一雁→雁过拨毛→毛遂自荐→荐贤举能→能说惯道→道尽途殚→殚精极虑→虑周藻密→密不通风→风流冤孽→孽障种子→子虚乌有→有征无战→战天斗地→地平天成→成双成对→对酒当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
2、天下太平→平澹无奇→奇装异服→服牛乘马→马上功成→成败利钝→钝学累功→功德无量→量力度德→德輶如毛→毛骨悚然→然糠自照→照萤映雪→雪上加霜→霜露之悲→悲声载道→道头会尾→尾大难掉→掉三寸舌→舌敝唇枯→枯枝再春→春树暮云→云屯雨集→集思广议→议论风发
3、天下太平→平地楼台→台阁生风→风栉雨沐→沐露梳风→风檐刻烛→烛照数计→计穷力竭→竭诚尽节→节外生枝→枝外生枝→枝源派本→本乡本土→土壤细流→流天澈地→地大物博→博士买驴→驴前马后→后生可畏→畏天恤民→民安国泰→泰山其颓→颓垣废井→井底之蛙→蛙蟆胜负
4、天下太平→平风静浪→浪蕊浮花→花甲之年→年事已高→高飞远翔→翔鸾舞凤→凤楼龙阙→阙一不可→可想而知→知人善任→任贤使能→能言善辩→辩才无碍→碍难从命→命里注定→定倾扶危→危如累卵→卵石不敌→敌国外患→患至呼天→天高气清→清渭浊泾→泾渭不分→分工合作
5、天下太平→平头正脸→脸红耳热→热血沸腾→腾声飞实→实至名归→归之若水→水宿山行→行成于思→思深忧远→远愁近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条烟叶→叶瘦花残→残茶剩饭→饭糗茹草→草菅人命→命里注定→定于一尊→尊主泽民→民保于信→信赏必罚→罚不当罪→罪恶贯盈
成语示例
(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2)…」朕才登极,就得如此佳兆,明岁自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公主同上官婉儿率领众宫娥都山呼叩贺。——清·李汝珍《镜花缘》
(3)…其鸣自叫。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话未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清·李汝珍《镜花缘》
(4)……——清·李汝珍《镜花缘》
(5)…听周庆覃道:『我先出个吉利的请教诸位姐姐:「天下太平」,打个州名。』…——清·李汝珍《镜花缘》
(6)…开,手内持钱。钱有大小,其字亦多不同:有写『天下太平』的,有写『长命富贵』的……只见有个晋代衣冠之…——清·李汝珍《镜花缘》
(7)…我另置庄基盖房得缓二年,眼下太忙,等剿灭**天下太平时,我打算用心修一座四合院,老来告老还乡有个窝儿…——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8)…是仗着几十个亲兵的功劳,跟着他出生入死。如今天下太平了,那些亲兵,叫他保的总兵的总兵,副将的副将,却…——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9)…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明·吴承恩《西游记》
(10)…万不能让太后和皇上得知。主子说道:皇上登基,天下太平,四海无事,他也放心了。』…——当代·金庸《鹿鼎记》
(11)…心中就只牵记那狐媚子一个,他儿子登基不登基,天下太平不太平,他又有什么放心不放心了?』…——当代·金庸《鹿鼎记》
(12)…我清修。就算来了,我也一定不见。你跟他说,要天下太平,「永不加赋」四字,务须牢牢紧记。他能做到这四字…——当代·金庸《鹿鼎记》
(13)…里来,就回哪里去。」老皇爷又要我对你说:「要天下太平,『永不加赋』四字,务须牢牢紧记。他能做到这四字…——当代·金庸《鹿鼎记》
(14)…藩以及广西孔军,也必仰戴天恩,从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康熙道:『你深恐撤藩之后,西南少了重镇,说不…——当代·金庸《鹿鼎记》
(15)…妻凭夫贵,吴应熊他父子俩要是好好地听话撤藩,天下太平,我答应你升他的官便是。』公主小嘴一撇,说道:『…——当代·金庸《鹿鼎记》
(16)…康熙笑道:『你就是没学问,没出息。扫除吴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那就是你主子的升官发财。』韦小宝…——当代·金庸《鹿鼎记》
(17)…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当代·金庸《鹿鼎记》
(18)…上通于天,云雨皆从此出。故有得道的皇帝,遇着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亲到泰山顶上祭祀岳神,刻下一篇纪功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9)…下育才有智之人,无不举荐在位,尽其抱负。所以天下太平,万民安乐。就中单表一人,姓马,名周,表字宾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成语「天下太平」是一个主谓式成语。
(2)但科学家们发出警告称,去除受影响孩童体内的肾结石并非就天下太平了。
(3)但这并不是说天下太平。
(4)都斛中学的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天下太平”。
(5)即使明天就天下太平了,人民仍无法忘记上星期发生的事情,担心类似的动荡还会重演。
(6)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天下太平”几个大字。
(7)两条路线的斗争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绝不要认为天下太平了。
(8)起先,他觉得天下太平;
(9)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
(10)糖葫芦,圆润香甜的糖葫芦,实际上代表的就是北京乃至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生活和美,家庭和睦,天下太平。
(11)天下太平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想。
(12)我是说,如果故事是那种“敌寇败尽,天下太平”的类型,让男性作为领导者当然更好。
(13)小超不会写成语“天下太平”的最后一个字。
(14)小菲写不出成语“天下太平”,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15)燕飞大哥哥给茔菲和旭甜讲解了“天下太平”的典故。
(16)有人以为没有皇帝,中国就算是民主国家,百事大吉,天下太平了。
(17)这样一来,就可以各安其业,天下太平了。
(18)只是不要幻想,自己的理论会对读者和作者有多大影响。这样一来,就可以各安其业,天下太平了。
(19)至少在他捍卫英国央行老小姐的荣耀这段期间,运气相当的好,无论是身为将军还是央行阁员,都无灾无难,天下太平。
(20)中国人民始终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天下天下:(1)指中国或世界。(2)指国家的统治权:打天下;新中国是人民的天下。
太平太平:[tàipíng] 社会安定。安于太平之乐。――宋·苏轼《教战守》。
天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下下:xià 1、<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3、<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4、<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5、<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又] <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6、<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7、<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8、<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9、<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10、<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1、<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12、<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13、<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4、<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下车] 地方官员风到任。[下处] 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太太:tài 1、<形>大。《赤壁之战》:『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去援列做太学生。』2、<形>过于;过分。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3、<形>最;极。《韩非子·说疑》:『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4、<形>尊称年长而辈分高的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太仓] (1)大谷仓。(2)特指高在京城中的谷仓。(3)喻称胃。[太庙] 帝王的祖庙。[太师] (1)古代三公中最尊的一位,是辅佐国君的官。后来只作为对大臣的最高荣典加封,并无实职。(2)太子太师,辅导太子的官。(3)古代乐官之长。(4)尊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5)复姓。[太岁] (1)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古代认为星(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因此把黄道(从地球观察到的太阳的运行轨迹)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为岁名,但岁星运行方向与将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相反,所以假设在一太岁星作与岁星相反的运动,自东向西,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2)太岁之神。古代数术家认为太岁有神,凡太岁神所在的方位和与之相反的方位,都不可以兴造、迁移、嫁娶、远行。(3)喻称凶恶强暴的人。[太学] 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阴] (1)月亮。(2)冬天。(3)太岁的别称。
平平:píng 1、<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4、<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平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7、<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8、<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9、<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平。』[平旦] 清早。[平明] (1)天亮的时候。(2)公正严明。[平文] 散文。
天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下下:《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丅《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又贱也。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韵》《韵会》□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第·古音考》与吴同。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清厉,阴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太太:《丑集下·大字部》《集韵》他盖切,音汰。与大泰□同。《说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经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庙、大学及官名大师、大宰之类。又作泰,如泰卦、泰坛、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类。范氏撰《后汉书》父名泰,避家讳,攺从太。毛氏韵增,经史古太字无点,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非。《字汇》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颠之后。见《统谱》。又叶力至切,音利。《欧阳修·祭龙文》宜安尔居,静以养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韵》他达切,音獭。太末,汉县名。在会稽西南。亦作太。
平平:《寅集下·干字部》《唐韵》符兵切《集韵》《韵会》蒲兵切《正韵》蒲明切,□音苹。《说文》平,语平舒也。《广韵》平,正也。《增韵》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广韵》平,和也。《书·尧典》平章百姓。〈传〉平和章明。〈疏〉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谓解恕和好也。《尔雅·释诂》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传》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注〉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义。《左传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诗·小雅》原隰既平。又治之也。《诗·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又平服也。《诗·大雅》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又《玉篇》平,齐等也。《增韵》平,均也。《易·乾卦》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书·君奭》天寿平格。〈疏〉正义曰:平谓政敎均平也。又《广雅》平,均赋。《史记·平准书注》索隐曰: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钧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贵之。平赋以相准,输赋於京都,故命曰平准。又乐声不相踰越也。《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又《尔雅·释诂》平,易也。〈疏〉易者,不难也。《后汉·班超传》任尚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又岁稔也。《前汉·食货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又《諡法》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又《尔雅·释地》大野曰平。〈疏〉大野之泽。一名平。《韩愈·城南聮[音lián,古同联]句》沙篆印回平。〈注〉洪庆善曰:华山有青柯平、种药平,因地之平处也。又腊月曰嘉平。《史记·秦始皇纪》更名腊曰嘉平。〈注〉茅盈内纪曰: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因改腊曰嘉平。索隐曰:广雅云,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又华平,瑞木名。《宋书·符瑞志》华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则生,德刚则仰,德弱则俯。《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注〉天下平,其华则平。又廷尉平,官名。《史记·张释之传》廷尉。天下之平也。《前汉·百官表》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又平原,太平,平陆,□地名。《尔雅·释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疏〉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汉以平原为郡名。高平曰陆者,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又〉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太平之人仁。《孟子》孟子之平陆。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广韵》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国之地,秦为辽西郡,隋为北平郡,唐为平州。又姓。《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前汉·平当传》当哀帝时为丞相,子晏正位大司徒。又复姓。《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宁二氏。《姓谱》平陵氏,史记平陵老之后。又《广韵》房连切《集韵》《韵会》毗连切《正韵》蒲眠切,□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诗·小雅》平平左右。又《韵会》均也。又《韵会》皮命切,音病。平物贾也。《周礼·地官·质剂注》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又《地官·质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扬子·方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后汉·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谣曰:游平买印自有平,不避豪贤及大姓。又古与便辩通。《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注〉索隐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又叶皮阳切,音龎。《张籍·祭韩愈诗》北台临稻畴,茂野多阴凉。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巳平。又《集韵》拼古作平。注详手部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