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wú èr rì,tǔ wú èr wáng成语简拼:TWERTWEW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成语解释
日:太阳;土:国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等
近义词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成语示例
(1)…定,写书一封,遣人往董昌军中投递。书曰:镠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唐运虽衰,天命未改。而足下妄自矜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成语「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虫虫写不出成语“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导致语文测试仅仅考了97分。
(3)冬冬不会写成语“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最后一个字。
(4)锦华中学的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5)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几个大字。
(6)香镯哥哥给珉熙和家莹讲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故事。
(7)去往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中学之前,满秀大哥哥给彬琳和墨懿讲述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天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二二:èr(1)数目,一加一后所得。『二』和『两』用法上的分别,参看『两』。(2)两样:不二价。
日日:rì 1、<名>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2、<名>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又] 每天;天天。《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又] 一天天地。《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4、<名>日子;时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名>往日;从前。《左传·襄公三年》:『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6、<名>他日;以后的某一天。《列子·汤问》:『日以偕来,吾与若俱观之。』
土土:tǔ 1、<名>泥土。《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名>土地。《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3、<名>国土;领土;乡土。《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4、<形>本地的;当地的。《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5、<名>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土地] (1)田地。(2)领土。(3)土地神。
王王:wáng 1、<名>帝王;君主。《察今》:『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2、<名>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王』成为封爵最高一级。《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动>朝见王。《诗经·殷武》:『莫敢不来王。』wàng 1、<动>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2、<名使动>封……为王;拥戴……为王。《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霸] 王业和霸业。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天下是王道;用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王师] 帝王的军队,也指本朝的军队。
天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二二:《子集上·二字部》(古文)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而至切,音樲。地数之始,即偶之两画而变之也。《易·系辞》分而为二,以象两。《左传·定四年》卫侯将会,使祝佗从。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注〉谓兼二职。《荀子·议兵篇》权出於一者强,权出於二者弱。《史记·韩信传》功无二於天下。《前汉·严助传》诏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又巽二,风神名。又古货布文帝字。见《六书略》。□字上下画均齐。上画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长作二字,非。贰。□□□二。考证:(《左传·定四年》卫侯将会,使祝佗从。佗曰,若又供二招大罪也。)谨照原文供改共。招改徼。
日日:《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正韵》人质切《集韵》《韵会》入质切,□音□。《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博雅》君象也。《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易·乾卦》与日月合其明。又《系辞》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又《说卦》离为火为日。《周礼·天官·九□注》日者天之明。《礼·祭义》日出於东。《史记·天官书注》日者,阳精之宗。《前汉·律正志》日合於天统。《后汉·荀爽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淮南子·天文训》火气之精者为日。又《书·舜典》协时月正日。〈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又《洪范》五纪,三曰日。〈传〉纪一日。〈疏〉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又《礼·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注〉迎长日者,建卯而书夜分,分而日长也。又《左传·文七年》日卫不睦。〈注〉日,往日也。又《左传·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注〉皆典正数者。又《史记·日者传注》卜筮占□时日,通名日者。又《集韵》而力切,音眲。义同。又《韵补》叶而至切。《李嵩·述志赋》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於纳素,托精诚於白日。《类篇》唐武后作□。
土土:《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正韵》他鲁切《集韵》《韵会》统五切,□吐上声。五行之一。《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土物出形也。《易·离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兖州厥土黑坟,青州厥土白坟,徐州厥土赤埴坟,扬州荆州厥土惟涂泥,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梁州厥土青黎,雍州厥土惟黄壤。又《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注〉诸侯受命,各锡以方色土,建大社于国中,一曰冢土。《诗·大雅》乃立冢土。又后土,取厚载之义。共工氏子句龙为后土,位在中央,主於四季各十八日。《礼·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又星土,星所主土。《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又度也。土圭之土训度。详圭字注。又业也。《皇极经世》独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九州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又星名,一曰镇星。《汉书》作填。详填字注。又地名。《春秋·僖二十八年》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注〉郑地。又姓。句龙为后土,子孙为氏。又《广韵》《正韵》徒古切《集韵》《韵会》动五切,□音杜。《扬子·方言》东齐谓根曰土,非专指桑根白皮。《郭璞注》《方言》引《诗》作桑土,非。又《集韵》《韵会》《正韵》□董五切,音覩。圜土,狱城也。《周礼·秋官》以圜土聚敎罢民。又《介之推龙蛇歌》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其壤土。下音户,尸土俱在姥韵。《字汇》作叶音,非。又《集韵》丑下切,音姹。土苴,不真物。一曰查滓,粪草糟粕之类。又《字汇补》同都切,音徒。土门,北方之族。门音瞒。见周书异域传。考证:(《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谨照原文物出上增土字。
王王:《午集上·玉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雨方切,音徨。《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易·坤卦》或从王事。又《随卦》王用享于西山。《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汉以下,凡诸侯皆称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又诸侯世见曰王。《诗·商颂》莫敢不来王。〈笺〉世见曰王。又凡尊称亦曰王。《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又法王,象王,皆佛号。《华严偈》象王行处落花红。《岑参诗》况値庐山远,抽簪礼法王。〈注〉法王,佛尊号也。又姓。又《諡法》仁义所往曰王。又王屋,山名。《书·禹贡》至于王屋。〈疏〉正义曰: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又弓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王连,远志也。见《博雅》夫王,芏草也。见《尔雅·释草疏》。又王鴡,鸟名。《尔雅·释鸟》鴡鸠,王鴡。〈注〉鵰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又王鲔,鱼名。《周礼·天官·䱷人》春献王鲔。〈注〉王鲔,鲔之大者。又蛇名。《尔雅·释鱼》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又虫名。《尔雅·释虫》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笺〉王,君也。《释文》王,于况反。《前汉·高帝纪》项羽背约而王君王於南郑。《师古注》上王字,于放反。又《广韵》盛也。《庄子·养生主》神虽王,不善也。〈注〉谓心神长王。《释文》王,于况反。又音往。《诗·大雅》昊天曰明,及尔出王。〈传〉王,往也。《朱注》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注详部首。考证:(《尔雅·释亲》父之母曰王母。)谨照原文改父之妣为王母。(《周礼·冬官考工记》王弓。〈注〉往体寡来体多曰王。)谨照原文改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又虫名。《尔雅·释虫》虎,王蝟也。)谨於又虫名尔雅释虫下增王蛈蜴。注:即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二十二字。又按虎王蝟也非尔雅文,查系博雅,谨照原书增博雅二字。(《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徨去声。霸王。)谨按王于放切,徨胡光切,王非徨之去声,今将徨去声霸王五字改为音旺霸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