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tái lù mí
成语简拼:TTL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天臺路迷
成语解释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原指误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无路可走。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天台路迷→迷而不反→反劳为逸→逸闻琐事→事在人为→为渊驱鱼→鱼水相欢→欢喜若狂→狂风恶浪→浪酒闲茶→茶余饭后→后悔无及→及第成名→名山事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鼐调和→和蔼近人→人浮于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
2、天台路迷→迷魂淫魄→魄散魂飘→飘风过耳→耳软心活→活天冤枉→枉费心思→思断义绝→绝长补短→短吁长叹→叹为观止→止于至善→善气迎人→人事不知→知彼知己→己溺己饥→饥驱叩门→门户之见→见死不救→救过补阙→阙一不可→可想而知→知情达理→理之当然→然糠照薪
3、天台路迷→迷惑视听→听其自便→便还就孤→孤儿寡妇→妇孺皆知→知命之年→年深岁久→久居人下→下气怡声→声誉十倍→倍道兼行→行若无事→事款则圆→圆凿方枘→枘圆凿方→方底圆盖→盖头换面→面红面绿→绿林大盗→盗跖之物→物至则反→反劳为逸→逸兴云飞→飞蛾投火
4、天台路迷→迷离徜恍→恍恍荡荡→荡海拔山→山光水色→色如死灰→灰躯糜骨→骨软觔麻→麻木不仁→仁言利博→博览古今→今月古月→月露之体→体物缘情→情理难容→容头过身→身无完肤→肤受之言→言出法随→随机应变→变脸变色→色仁行违→违害就利→利绾名牵→牵衣肘见
5、天台路迷→迷恋骸骨→骨瘦如柴→柴天改物→物力维艰→艰难困苦→苦身焦思→思绪万千→千虑一失→失魂丧胆→胆大包天→天渊之别→别无长物→物极必反→反复无常→常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头畜鸣→鸣金收兵→兵荒马乱→乱世英雄→雄才大略→略知一二→二满三平→平心定气
成语造句
(1)艾艾不会写成语“天台路迷”的最后一个字。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天台路迷”几个大字。
(3)户县第一中学的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天台路迷”。
(4)蒙蒙写不出成语“天台路迷”,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5)翌皓叔叔给玉美和运玲讲述了“天台路迷”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幽冥录》:『剡县刘晟,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天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台台:tái 1、<名>土筑的高台,供观察瞭望用。《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名>古代官署名。如汉代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3、<名>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仆臣台。』4、<名>星名,即三台(六颗星)。古代用『三台』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因此旧时常用『台』来作为对别人的敬称。如『兄台』、『台甫』。yí 1、<代>何;什么。《书·汤誓》:『夏罪其如台?』班固《典引》:『今其如台独阙也?』2、<代>第一人称。我;我的。《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3、<形>通『怡』。愉快。《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辨] 亭、臺、榭、楼、阁。『亭』在上古只指旅宿的亭或观察瞭望用的亭。『园亭』的『亭』的意义是后起的,它有顶无墙。『臺』的特点是筑土很高,也就是一种高坛。『榭』是臺上的房子。『楼』是重屋,上下都可以住人。『阁』是架空的楼,不同于一般的『楼』。
路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迷迷:mí 1、<动>分辨不清;迷乱。《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 <动使动>使……迷乱;使……看不清。《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动>迷恋;沉醉。《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3、<动>弥漫。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天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台台:《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只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间曰台。又《唐韵》土来切《集韵》《韵会》汤来切,□音胎。《广韵》三台星。亦作能。《周礼·春官·大宗伯司中注》司中三能,三阶也。〈疏〉武陵太守星传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史汉皆作三能。又姓。北史有台氏。又天台,山名,在会稽。又州名。《韵会》本汉冶县,宋为赤城郡,唐攺台州。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东鄙,围台。〈注〉琅邪费县南有台亭。《释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读。又《集韵》堂来切,音台。台背,大老也,通作鲐。《诗·大雅》黄耇台背。〈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释文》台亦读汤来反。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县。〈又〉乐浪郡蚕台县。又《集韵》台谷,地名。又《集韵》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今文尚书》作不台。考证:(《集韵》祥吏切,音寺。古文嗣字。)谨照原文古文嗣字改嗣古作台。(《古文尚书》作弗台。)谨照文选典引注古改今。弗改不。(台)(古文)《广韵》徒哀切《集韵》《韵会》《正韵》堂来切,□音苔。《说文》观四方而高者。《释名》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尔雅·释宫》闍谓之台。〈注〉积土四方也。《礼·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处台榭。〈疏〉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五经要义》天子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圃台以观鸟兽。又《古今注》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又官名。《正字通》袁绍传,三台注: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又汉百官表注:礼乐官知礼容,故礼部称容台。又王彦威为曲台新礼三十卷:故太常称曲台。又汉秘书监曰芸台,唐改秘书为麟台,唐百官志门下省曰鸾台,宋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又《博雅》台,支也。又贱者之称。《左传·昭七年》仆臣台。〈注〉皁舆,隷仆之至□者也。《孟子》盖自是台无馈也。〈注〉台,贱官,主使令者。又《辍耕录》婢役于婢者,谓之重台。《苏轼·梅花诗》天敎桃李作舆台。又《博雅》台,辈也。又《扬子·方言》台,敌延也。东齐海岱之间曰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物力同者谓之台敌。又《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台。〈注〉灵台者,心也。又姓。汉侍中台佟。又澹台,复姓。又《字汇补》古谓陵墓为台,如邺都之三台,山海经帝尧台,帝喾台是也。又咍台,即台□之声也。《世说》许噪於丞相帐,咍台大鼾。《通雅》咍台,晋人常语也。又山名。《舆地志》五台山,在雁门郡。《山海经》鹿台之山。〈注〉今名麓台山。《淮南子·地形训》济出王屋,时泗沂出台台术。〈注〉时泗沂,皆水名。台台术,皆山名。《抱朴子·登陟卷》昔张盖蹹及偶高成,二人竝精思於云台山石室中。又神名。《左传·昭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汾神也。《山海经》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注〉郭曰:帝台,神人名。又渐台,星名也。又宫殿名。《邹阳·上吴王书》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三辅黄图》未央有曲台殿。又草名。《尔雅·释草》艾,冰台。〈疏〉艾,一名冰台,即今艾蒿也。《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台,夫须也。〈疏〉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又〉彼都人士,台笠缁撮。〈传〉台,所以御暑。笠,所以御雨也。〈笺〉台,夫须也。都人之士,以台皮为笠。又《字汇》洪孤切,音乎。台骀,邾地名。《礼·檀弓》败于台骀。〈注〉台音壷,骀音台。台当为壷字之伪。一作壷骀,或作狐骀。《正字通》台有壷音,非台与壷同。字汇以台为古壷字,误也。又《字汇补》左传,台骀。正考注疏,□无狐音。字汇不知何据而云:亦误也。又《韵补》叶田黎切,音题。《参同契》皓若搴帷帐,瞑目登高台,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迷。又叶同都切,音徒。《易林》典册法书,藏在兰台。
路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
迷迷:《酉集下·辵字部》《唐韵》莫兮切《集韵》《韵会》緜披切《正韵》绵兮切,□音麛。《说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后得。《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诗·小雅》俾民不迷。